《全民造星》的主題曲,有一句非常洗腦的歌詞:「Look at me Look at me」,似乎道出了成為星的重要啟示:首先要大膽站在台上「叫」全世界看着你;要得到更多人關注或目光彷彿就是在舞台上的最高任務。
舞台上要觀眾「Look at me」是相當容易理解,現實中有同樣渴望的人又是如何呢?他們會不會變成「attention seeker」?我想說的不是那些在社交平台不停貼文貼相分享生活追求知名度的人,而是那些長期覺得身邊的人對他關心不夠,希望得到朋友更多愛和關注的失落人。他們不是自戀,沒有自以為是,也未必希望成為朋友圈的中心人物,相反他們是因為自信不足,自我感覺太低而令自己對熟悉的人有一種依附的情緒和行為。有別於那些喜歡炫耀自己有多「快樂」的網紅,這一類attention seeker反而習慣分享自己有多慘情,無論是日常生活的麻煩不順,或者過去的人生傷口,心底裏他渴望朋友會因為同情而對他多加憐愛。本來朋友間心事分享,共同分憂是非常正常,但日子久了,朋友就會發現他所分享的「憂」是來回重複不能解決或沒有必要解決的碎碎念,沒有停止的「分享」令朋友愈感煩氣或窒息;但當事人卻因為得不到心目中所想的關注而傷心、憤怒,或不自控地對朋友作出激烈的反應;朋友走開了,又因為別人的嫌棄而後悔自己的行為,情緒無限重複大起大落,非常痛苦。
要知道自己有否跌入這種會令朋友「窒息」的循環,幻想以下情況:回想自己一件不開心的經歷,並將之分享給一個好朋友,但對方沒有因為你的遭遇而特別回應。那天晚上你失眠了,你很不開心……而你發現,你的低落不是因為那件糟糕的事,而是因為得不到好朋友的關心,你的經歷不過是用來得到關愛的道具,讓你耿耿於懷的是你得不到安慰和愛。
也許,和舞台上的表演者一樣,得不到別人注意真的會感覺孤單和空虛,尤其對象是那個你覺得重要的朋友。但把自己的存在感和快樂只依附在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度,只會是一個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只想別人「Look at me Look at me」,從來不應該是你快樂和滿足的唯一原因。嘗試在叫別人「看看你」之前,先看看自己。和表演者一樣,謹記無論有沒有別人看着,你也首先要做到最好的自己,愛你的人自然會慢慢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