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風車草劇團合作的《回憶的香港》演出踏入第二個星期,我已經開始感到不捨。今次我們沒有在平常的劇院演出,反而來到了太古坊的Artistree的黑盒劇場,舞台設計師創造了一個類似兒童遊樂場的空間,先傾注了超過十噸的河沙,再在上面起了一個兒童攀爬架,光是看到這個設計,已經喚起不少回憶--我們小時候的兒童樂園,一個沙池,一個鐵架,就是我們的小天地。
我特別喜歡這個舞台設計,除了因為它是大家的集體回憶,它也是一個多變的空間。演出開始前,沙池裏的沙先被工作人員掃平,觀眾入場時,驟眼看上去,它像是一個荒蕪的泥地;演員踏入沙池,我們各自留下了清晰的足印,然後我們用手挖開泥沙,像考古學家一樣從泥土尋找歷史的痕跡,故事就從這裏被翻開。
這個已經消失的兒童攀爬架,也讓我想起香港遊樂場的演變。想當年,這些看來設計簡單的遊樂設施,提供了極大的想像空間給小朋友;喜歡它的高度,因為它令我知道爬高一點視野會變得不一樣,縱使看來有點危險,但卻訓練了我們如何克服障礙,感應自己身體去保護自己;我們不能保證百分百安全,但偶然的跌下來,擦傷手腳,卻令我們學會認清身處環境,知道什麼是「危險」,也學會更加小心去避免自己受傷。還有那個沙地--以前的遊樂場大部分都是以沙地來當保護,要是小孩從高處墮下,他會跌落沙池不是石屎地;我不是說這種沙池是完美,小時候我也有過不少跌倒在沙池弄傷膝頭的經驗,但我始終喜歡這種和大自然的連繫多於橡膠地的高度保護。原來,演變的不單是遊樂場設施,而是我們教育下一代的方法。現在成年人千方百計讓小孩在一個更安全更少危險性的環境成長,就像遊樂設施一樣,是一個個組件套餐,不需要創造力,卻令孩子欠缺了和真實世界的互動,面對困難的勇氣,還有遇上問題時的應變能力。他們長大後又會變成怎麼樣的一代香港人?
每晚我在這個鐵架游動,在沙地上奔跑,我總是慶幸自己成長在物質還不算豐富的年代,很多快樂都是自己用身體和想像力去建造,到今天我能夠以靈活的身體和空間對話,懂得享受坐在高處的視點和涼風,還用我的專業在舞台重現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回憶。至於那個沙池,經歷了差不多兩個小時的演出,它早已經從平坦的沙地變成起伏連綿的狀態,它充滿經歷和故事,就如香港,留下的痕跡,在沙地,也在心裏,等待大家繼續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