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新聞系理論中,必定觸及「維特效應」,意思是傳媒在報道自殺案,尤其是名人明星的自殺事件,有機會引發「自殺模仿」。著名案例,是瑪莉蓮夢露之死,以後的一個月,美國自殺個案比尋常高二百多宗。雖然對此說法存在爭議,但保守起見,傳統傳媒,尤其是香港的電視傳媒,一直盡力避開自殺事件,避免令觀眾感染情緒。
不過,在激烈的競爭環境裏,新聞部的底線又不是牢不可破。大明星的自殺案不可能不報,大人物的自殺案不可能不報。而且,電視新聞不報,觀眾就不知道嗎?這不是資訊呆滯的七、八十年代,在互聯網的世代,被動的電視新聞的道德底線,只會被網絡資訊撼動推倒。
學生自殺案接二連三,聽者無不痛心。又,作為傳媒工作者,必定為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負面自殺資訊而擔憂:學生作為高壓教育和社會制度下的新弱勢社羣,制度的盲目和冷漠,並沒有切身為他們作出調整。他們面對的心理危機將會愈來愈沉重,自殺模仿的機會愈來愈高。
而傳統媒體在這個羣體的影響力日漸式微,基本上再討論「電視台應否報道自殺」失卻意義。我們也不可能要求學生們不在網上討論自殺,不渲染「死亡的浪漫」。剩下的真正方案,已經不是資訊的操弄和限制,只有從制度入手,讓學生知道課堂和社會壓力之外,還有生命的樂趣,未來的世界將有一個真真正正值得他們期待的席位。教育部門做不到的話,父母要拒絕參與壓力測試遊戲,保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