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二十年,一度廢除中學中國歷史科,現在重設以政治意識先行,恐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形成香港學生往海外升學的步伐更快,也衝擊現任政府管治權威。
中國歷史本來就難教。原因是朝代繁多之外,歷史的官制、各種官銜名稱,已經成為今日的死文字。例如唐代的「中書省」。還有門下、侍郎、尚書等各職位。這三個名稱共六個字,要十多歲的男女生強行背誦,他們平時要背誦化學元素表、英文詞彙、基本法條文等等已經夠多,即使歷史教師人心肉做,把一大堆死官職的銜頭當做填鴨的試題答案,又於心何忍。
還有就是地理詞彙的陌生。譬如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派兵南伐「百越」,添置「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下令移民五十萬開拓。
這四個名詞,對下一代也是古舊而隔閡。「百越」就是指今日約嶺南一帶,而「閩中」指福建。至於南海,在廣東省境內,但不止南海一個地方而是廣東省境。南海與百越又有何分別?答案是百越還連同廣西的一些地方。
至於「桂林」指廣西省,而「象郡」又指越南北方一帶。這四個地名要學生背誦也是苦事一樁。即使對着地圖一一辨認,上課講書,下課就會忘記得一乾二淨。
中國地理名稱歷代變化極大,一切折射到歷史課本,是學生記憶力的負擔。例如秦始皇病死的地方叫沙丘,現在河北省境內。而秦代末年,楚人陳勝吳廣被派守漁陽,漁陽在今日北京附近,因走到泗水郡之時遇到大雨,無法如期到達;秦朝法律,誤期報到要判處死刑。因此陳勝吳廣在半路決定起兵反秦。
這件事第一涉及陳勝吳廣出身的湖南省,終點漁陽在河北,但泗水郡在當中的安徽省。如何能令學生辨認清晰?不要忘記二十一世紀,手機網絡時代,教育電子化,學生一個小腦袋,要塞記的內容千絲萬縷。這種種官職和地理名稱,連在中國也不採用了。有如在歐洲四處講拉丁文,是五百年前的事情。
至於秦始皇被稱結束奴隸制,創立封建制。對於小孩,家裏有一個菲傭被媽咪平時呼喝責罵,他幼小的心靈,尚且模糊明白何謂「奴隸」。但什麼叫「封建」?問今日的成年歷史教師,恐怕也說不清楚。「封建」聽來好像是壞事,但我們香港前朝女政治家鄧蓮如晉身英國上議院就獲得冊封倫敦武士橋為「封邑」。英國就在君主立憲之間實行「封建制度」了,為何英國不亡國?
凡此種種,中國歷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為學生引起的問題,比知識和資訊本身多十倍。加上教師慣於搬字過紙,學生不懂得如何消化,歷代事件之間許多趣事和野史,本來最有趣味,但考試一概不考,中國歷史又怎會不成為嫌惡指數最高的學科。
現在再加上「培養中國人身份」,更令香港下一代雙重憎厭。特區二十年,最苦差的職業,難怪有人指出,就是中小學教師;最好的優差就是教育部長,因為只要動兩片嘴皮,任內不斷「外訪」,夠數就可以卸任,薪高糧準。香港之不公平,又豈止於貧富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