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四月,天氣乍暖還寒濕度上升,很多人都會覺得四肢沉重,早上起牀感覺倦怠,尤其居住在海邊或山邊,霧氣和濕氣,會透過毛孔侵入身體,全身無力精神不佳,因為轉季身體要適應環境變化,如果飲食不當,日常作息混亂,會導致脾胃虛弱,體內容易出現濕聚,令氣血運行不順,易有疲勞身重的反應,中醫師陳敏娜教大家簡易方法,利水排濕趕走濕重。
周汶希:陳醫師,天氣潮濕覺得腫脹,是否與濕熱有關?
陳敏娜:中醫「六氣」指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氣候變化的現象,轉季時不良飲食,加上睡眠不足,身體抵抗力變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外濕與天氣有關,內濕關乎臟腑,喜歡吃肥甘厚味食物容易脾虛,不能將濕氣運化出體外,就有濕重反應;濕聚集在經絡感覺四肢很重,用不了力提不起勁,在皮膚會有濕疹問題,在關節就會出現紅腫熱痛,在腸道就有便秘等情況。
周汶希:我們怎樣判斷自己濕重?
陳敏娜:中醫會根據舌象了解,脾虛的話舌偏白,舌兩邊會有牙齒印,寒濕脷苔泛白,熱濕脷苔偏黃,另外可以根據徵狀判斷,濕熱的人情緒比較燥底,臉上多油光,容易生粉刺和痤瘡,口苦又乾卻不想飲水,小便色黃,大便乾或黏,陰部容易有痕癢;女性濕熱重,分泌物呈黃色帶異味,男性陰囊部位會有濕疹。
周汶希:如果濕重,飲食方面有什麼要注意?
陳敏娜:應該避免寒濕類食物,例如牛奶和冰凍飲品,對腸道有不良影響,菇類也要戒一戒,如果想吃海鮮,最好加薑烹煮中和寒氣,有熱症就要戒煎炸熱氣,以及肥膩的食品,飲食盡量保持清淡,戒口時間視乎身體狀況而定,特別要注意,捱夜傷身不利健康,最好在十一點前入睡。
周汶希:除了戒口外,有什麼食物可以利水排濕?
陳敏娜:很多食物或藥材,都有利水排濕的功效,中醫常用有伏苓,可以健脾利濕,薏米既是藥材,也是家居煲湯常備的食材,生薏米相對比較利水袪濕,熟薏米就有止瀉作用,可以將生熟薏米煲水,煮熟後稍為放涼,再加幾片檸檬,想調味可以加一點蜜糖,作為袪濕飲品效果很好,不過薏米偏涼,孕婦和幼兒要慎用。
粟米也是很好的袪濕食材,除了豐富的纖維素,有利腸道健康外,粟米鬚往往被忽略,温暖潮濕的天氣,濕氣較重的人,可以用粟米鬚煲湯,有利水消腫作用;另外冬瓜也不錯,是這個季節最常見的食材,冬瓜皮的袪濕效用,比冬瓜肉更好,想加強袪濕可以連皮一齊煲湯。
周汶希:做運動是否能排走體內濕氣?
陳敏娜:我們體內的濕氣,可以透過大小便和汗孔排洩,做運動是排汗首選,除了促進血液循環外,還能將體內的水液排走,但要注意出汗會排走體內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等,所以要及時抺走汗液,以免堵塞毛孔,為皮膚帶來其他問題;運動後要補充適當的水分,很多人喜歡喝冰凍飲品,冰水屬於寒邪的一種,容易傷脾胃,我們的脾胃喜暖不喜冷,脾胃弱不能運化體內濕熱,濕氣就會停聚在體內,臨牀發現喜歡飲冰凍飲品的朋友,血液循環都不太好,容易有皮膚暗啞,以及黑眼圈問題。
周汶希:除了運動還有沒有其他排濕方法?
陳敏娜:我推薦簡易方法,就是晚上泡腳,用外在温度加速體內血液循環,尤其一些在職人士,工作時間需要長期站立或久坐,加重下肢的壓力,減慢血液循環,體內水液停聚在下肢,工作一整天後,感覺下肢比較腫脹,晚上泡腳可以舒緩腿部壓力,不過水温不能太高,大概四十度左右,泡到微微出汗就可以,如果泡到大汗疊細汗,會適得其反影響健康。
周汶希:針灸是否對排濕有幫助?
陳敏娜:我們身體有很多穴位,可以刺激脾胃排走濕氣,包括足三里、陰陵泉、豐隆和公孫,針灸有健脾袪濕作用,日常可自行按摩這些穴位,或者用艾條進行艾灸,都有運化排濕的功用。
醫師簡介:
陳敏娜-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針灸學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全科學士。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中藥炮製及配藥高級文憑。
嘉賓主持:周汶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