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影多年的馮寶寶,時時往來馬來吉隆坡和香港之間。遠遠聽見一陣豪爽的笑聲,將方圓五百呎的空氣振動成一杯蜜糖一樣,不必回過頭,就知道是馮寶寶回來了。
馮寶寶擔演的新片《媽咪俠》,中年復出,一看驚艷。簡直是亞洲的梅麗史翠普加茱莉安摩亞。
電影由一個年輕宅男的敘事觀點,講他一家的問題:寶寶演宅男的母親,但寶寶的父親曾江卻又與老妻邵音音離婚。寶寶為父親在中山買了一座房子,僱用了一個女傭。不用猜測,都知道年輕的湖南女傭與香港老翁輕易搭上,還有了身孕。
電影是寫實題材,而且宣揚和諧。導演高志森先生也是家庭倫理喜劇的專家。由三十年前肥肥董驃的「富貴系列」,一直以來高先生的家庭倫理劇,都令香港人看得喜洋洋。當然本片的背景你不會看得見什麼黃絲帶、佔中、還有香港樓價飛漲,迫得年輕人無法生活的種種呼聲,連社工也像一個小天使。電影畢竟是一個夢境。
但不要緊。就戲論戲,馮寶寶和邵音音兩大花旦擔起一個樸實溫情的寫實故事。馮寶寶的內心戲:空虛、略帶抑鬱而且有神經質。當她知道上門找他的黑幫害死了他的丈夫,還要向她勒索,那歇斯底里反抗的一幕,毫不過火,完全是馮寶寶真情性格的流露。邵音音對曾江的怨恨也發揮得如紅酒一樣濃醇。
香港的電影為什麼沒有中年明星擔當?標榜年輕的荷李活,羅拔迪尼路演過家庭倫理的父親,米高堅演過失憶症的祖父,茱莉安摩亞更憑演腦退化的教授奪奧斯卡影后獎。美國電影靠的是四十歲以上的演技中堅:連畢彼特也四十了。湯告魯斯和佐治古尼也在這個年紀。為什麼看電影只追捧和護膚品廣告的模型偶像?馮寶寶是正式出山的時候了。
當代觀眾沒有看粵語長片,喪失了六七歲的馮寶寶那一段記憶。因為三十年代美國的莎莉譚寶走紅,上海黑白片時代有一個女童星叫胡蓓蓓,在默片《壓歲錢》中一炮而紅,龔秋霞還教胡蓓蓓跳舞,紅透舊上海。五十年代出現了馮寶寶,算是承接了這一縷香火。
馮寶寶童星時代,有一張前所未見的camera face,五官純真,觀眾喜愛。南洋的婦女看見馮寶寶就眉開眼笑。那時星馬不像香港一樣創作靈感勃發。我時時奇怪,殖民地時代的星馬華人數百萬,不也應該有幾個童星捧得出來?但都看林鳳、蕭芳芳、謝賢,香港在南洋時代豎立了電影的霸權,是因為上海和廣州嶺南的創作人才,來香港避難,就沒有再南下。星馬的華人,像李光耀說是苦力勞工的後代,缺乏文化。太平洋戰爭年代,郁達夫去到新加坡,輾轉逃向印尼,可以想像一個學問才識之士是多麼寂寞。如果郁達夫能南來香港,然後逃往廣東大後方,命運當所不同。
馮寶寶少女時代演過幾齣武俠片,像《飛俠小白龍》、《小武士》,武刀弄劍,一對大眼睛,令我以為後來出道的莫少聰是馮寶寶女扮男裝。後來,馮寶寶去英國讀櫥窗設計,成為《銀燈日報》的頭條新聞。那時去英美讀書,只有一個蕭芳芳,一個馮寶寶,其他人等沒有這等教育福氣。
馮寶寶到今日樣貌沒有變,還是童星時代的純真。她為人正直,菩薩心腸,大情大性,哭笑都是真的。童年時有太多的心酸和不快。江湖傳聞不絕,走過這樣一段不平坦的路也不容易。
馮寶寶有一位公子,生得也眉清目秀,任電視台編導。有一次我去中東拍電視節目遇上馮寶寶的兒子。他做事認真,很有教養。在一個年輕人的身上,可以看出他的父母和家庭。《媽咪俠》是一齣全新版的「女人五十」,與蕭芳芳的《女人四十》互相輝映。許鞍華拍來有知識分子韻味,而馮寶寶這一齣比較大眾化。姑勿論如何,馮寶寶不知可否,像鄧小平復出一樣,將香港電影推向另一個燦爛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