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A考試,又鬧成一場風暴。本來不是大事,因為除非強制的公開試,而是學校自選。但因為長期家長壓力,許多名校為保持學生質素,TSA試題愈來愈高壓而緊張,許多學生受不住。
小學三年級要不要加設這一關卡?外國的學校完全不需要。許多香港家長仰慕嚮往英美的中小學教育,但葉公好龍,只知羨慕人家,如果子女在香港讀書,卻嫌功課少,香港的教育制度,市場心理主導多年,卻一定不可實行「英美歐洲化」。
此一雙重標準,心理因素複雜。首先,人人都知道英美的中小學重視體育,運動可以刺激學生的團隊精神、條件反射和反應。英國寄宿學校注重欖球、划船、劍擊,不是鼓勵小孩玩樂,而是提升意志和體魄的磨練,而相信最終會將體運場上的意志用於課室裏的用功。
然而到英美的中小學看看人家的學校校園:一望無際的運動場,藍天綠樹,校舍只是一堆黃磚的小點,運動場佔地比例甚大。
香港的中小學不一樣,尺金寸土,小孩幾十年來從小擠壓在天台上所謂體育課,已經是笑話。香港中小學生缺乏體育運動場,幾十年來「音樂、美術、勞作、體育」被視為茄喱啡式的閒科配角。這不是香港特區政府明文規定的,而是幾十年來教育「市場」形成的貨品。
香港的教育再過五百年,也沒有條件辦成英美的模式。於是這就形成貧富懸殊:有錢的家長拚命將小孩往英美貴族學校擠送,因為他們自己本來享有無窮的「空間」。有錢人的小孩暑假寒假早已看了幾回北極光、看了一兩次東非動物大遷徙。他們住半山和山頂,享有宏大的生活空間。他們半途去英國寄宿學校,他們在香港的豪宅空間,也與那邊的運動場校園無縫銜接。
但低下階級的香港兒童,則無此特權。從小住劏房,讀小學也像籠裏關的雞鴨。 Band 3學校的運動場面積有限,政府斥巨資興建場所,供成年市民「享用」,但香港成年人又為生活奔波忙碌,有多少人去運動場打幾回壁球?
特區政府的資源錯配,就錯在這裏。沒有體育運動,當然要催谷學業成績。香港的家長是一神經質的動物,然而也難怪,因為升讀大學不看人格教育的整體,確實要許多個A。
香港的中國式教育,令子女像偏食一樣,平時進食大量的紅肉,綠色維他命C不夠,長大後當然可以要做大律師和議員醫生,但並不是一有獨立思考、創作能力的動物。
香港的創意,只在於一被教育制度淘汰的邊緣青少年。香港的導演編劇,有幾多個在名校畢業又讀得成書?人人對這種奴隸式的教育制度心生抗拒。佔中和雨傘運動,是一團火的燃燒和擴散,當然在中國人社會,這團火必須在早期予以撲滅。
TSA問題,只是香港中國教育這座大監獄裏的幾座監倉一陣撼動鐵門的抗議和喧嘩。一切只屬短暫,因為喧吵一通,又要寂靜下來。中國幾千年不斷上演的悲劇,都是這樣的,像一個圓,無始無終,圈成一個固定的地域,現在十四億人都關在裏面,偶然出外走走,呼吸一點空氣則大驚小怪,高聲喧嘩。TSA的抗議,只是中國人的大喧嘩之中幾聲微弱而無奈的聒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