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調查數字,發覺今天的音樂消費模式很有趣──如果不是令人感到詫異的話。
人人說黑膠唱片復興,但四月時ICM做了一個調查,說上月購入黑膠唱片的人,其中48%未曾聽過該唱片;7%的人家中連黑膠唱盤也沒有,41%說有唱盤,但卻沒有打開來聽音樂,只視為家居裝飾。他們都是在網上聽了串流音樂,然後買一張實體的唱片──可不可以這樣說?──做紀念品。
英國又訪問15,000人,其中只有14%已付費訂購音樂串流服務──儘管十個人中有一個借別人的户口聽音樂。
好消息是,有42%的串流音樂用户,依然購買CD、黑膠或音樂下載。《Hi Fi News》雜誌寫手Barry Fox留意到慈善團體銷售架上供售賣的CD不多,大都是Best of之類的特價曲集,說明CD未死,人們仍想擁有。相對十年前黑膠唱片、卡式帶、VHS錄影帶隨處可見,很感受到時代的過去。
調查證實,23%的英國人仍買CD,不過 64%都屬40歲以上的中年人。我認識的本地發燒友,沒有一個說會放棄CD機,有些甚至找回絕版的型號(如Linn的CD12),他們的共識是music server 仍未能挑戰頂級CD播唱的音質。
串流音樂固然殺不死CD,連自身如何找利潤也不容易。最大音樂串流公司Spotify坐擁三千萬用户,去年收入近11億歐元,但依然蝕本,相信後面的蘋果(一千三百萬用户)和Tidal(三百萬用户)仍有排蝕。按資本主義的商業運作,當人人都看到串流音樂是機會的時候,就會吸引到大量競爭者到來,尤其是像蘋果這樣有實力的對手。
Tidal的賣點是高音質音樂串流(即要引入MQA超高音質技術),但要付費,我買,但不是人人都願付費。Tidal嘗試玩「獨家播放」──因為老公Jay Z係Tidal老細, Beyoncé的新專輯《Lemonade》就較其他串流媒體如iTunes提前24小時發放。但蘋果和Spotify同樣還擊,只是另一次鬥牙力,而業界不鼓勵這類不健康競爭。
看幾張最受歡迎的專輯,可以──或不可以──解釋到今天的音樂消費模式,Adele的《25》CD銷量佳,代表了保守派──儘管不是「老餅」的成熟口味;Taylor Swift不買Spotify 賬,《1989》照賣如儀。年前《Frozen》電影原聲CD大賣,又說明小孩子不是想像中「離地」,只聽音樂檔案而不購實體CD。音樂工業只可以用活蹦亂跳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