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說起來,小時候香港的鞭炮,其實都沒有什麼殺傷力,即使那些「電光炮」、「三眼華光」和「神行太保」,也只是名字唬人,隱約帶點民間色彩,沾上點傳統的邊邊而已。
我見過真正夠勁夠嗆的鞭炮,在八十年代的紐約唐人街,從除夕開始,一直轟到大年初七,炮聲隆隆,血戰硫磺島一樣。
那些鞭炮的外貌看來,已夠粗壯驃悍,跟我童年燒過的相比,簡直就像香港熱狗腸跟美國熱狗腸一樣,蚊髀同牛髀。
美國鞭炮大都來自墨西哥、烏拉圭和一些奇怪國家,轟炸起來,震耳欲聾,而且每一下爆破聲好像都有回音,連串爆破後的威力,可以在耳邊一路陪伴你坐地鐵回家。
大夥兒還記得《龍年》那電影嗎?裏面一場發生在農曆新年的幫派挑釁,便有點兒那種套路與架勢了。
那時候的唐人街,地盤劃分的十分壁壘分明,東百老匯是「越青」的,勿街是「鬼影」的,堅尼路街是「飛龍」的,一清二楚,河水通常還真的不犯井水界線。
但也就通常在春節,雙方舞龍舞獅的時候,便總會有些不知好歹的頭目,有意無意的踩線而來,喝罵、動粗、打鬥,往往便由此起,反正在當日的唐人街,頭破血流早已是小兒科,有幾次,乾脆有人乘着炮竹響聲,拔槍便開火了。
紐約的二月,總是白雪飄飄,堆積在路旁,新雪時美麗,舊雪時醜惡,而每每在中國人的春節,便會有一層又一層的炮仗衣,鮮紅奪目地夾雜在這美麗與醜惡中,雪白血紅,看着也悲涼。
有一年,好像就是《龍年》開拍之後那年,一黑一紅的兩頭南獅,就在勿街與堅尼路街的交界處,狹路相逢,「飛龍」巧遇「鬼影」,各不相讓─人、獅、龍、鬼影─紅、黑、紅紅黑的,就借機廝鬥起來……
(憶舊遊: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