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難怪陳佐洱生氣

陶傑.摩星嶺上
2015.10.09

中國官員指使香港必須「依法去殖民地化」,而且要「禁止去中國化」。

中方「兩化論」在香港引起哄動。有識之士指出:根據基本法,香港人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司法獨立、英語判案、馬會每場賽事的結果不暗中作弊、法官不可以接高官的電話按指示判案,還有市民在街頭有禮貌秩序、排隊不吐痰,這一切都是殖民地文化。雖然中國覺得陌生,甚至仇視,但在基本法規定「五十年不變」的大框架下,所謂「去殖民地」,根本是一條偽命題。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亞非的殖民地紛紛獨立。民族尋求解放,第一件事確實要將以前的西方殖民地色彩剷除。印度的孟買,英文原來叫Bombay。印度人覺得這個英譯,以英語試點出發,對印度人造成羞辱,因此改名為Mumbai。改了名之後,一心希望當家作主之後的Mumbai,會比英殖時代的Bombay更生、更富裕。但可惜,無論Bombay也好,Mumbai也好,前一百年和今日的後一百年,街頭一樣骯髒,乞丐比以前多,而且貧民窟有許多雛妓,在Bombay時代,英國人尚能以基督教的大愛精神,不予包容,導其從良。但今日的Mumbai卻到處販賣人口集團和龜公。可見一個城市,即使名稱和街道名都「去殖民地化」,本質如果低下,本性骯髒,則無論怎樣「當家作主」,也不可能與英法荷蘭等前殖民主同處一個等級。

所以,中國高官陳佐洱很聰明地避開「香港街道必須改名」的爭議。因為羅便臣道、梅道、司徒拔道,雖然全部以殖民地總督或高官命名,今日「殖民地」與「豪宅」,「殖民地與財富」、「殖民地與高尚品味」產生的連體聯想,已經深不可破。還有梁振英畢業的英皇書院、皇仁書院、伊利沙伯中學、銀禧中學,香港家長一聽,就知是名校。反而,以「大中華」意識為主導的學校名如漢華、培僑,則「回歸」十八年,與皇仁英皇相比,還不是新移民家長爭奪報名表的第一目標。

因此,所謂「去殖民地化」,其困難不下於埃塞俄比亞政府也發射火箭、也登陸火星。

六七十年代,香港的英女王肖像不多。在警署的報案室有一張羅湖邊境回鄉證蓋印的那個小房間,也掛一張。英女王掛得很少,一掛必有戰略作用:警署的英女王像,是警告四方黑社會犯罪分子,來到這裏,只准規規矩矩,皇氣照頂,不准有什麼蠱惑心腸。警署需要英女王肖像辟邪鎮惡,幾十年都很有效。赤柱監獄也應該有英女王像。除此之外,一幅也沒有。

今日香港特區已經無法在監獄和警署掛習近平像了,而香港下一代卻忤逆反骨,難怪連女兒也嫁香港豪門的陳佐洱會那麼生氣了。

莫文蔚 姜濤 聲夢傳奇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