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假期,在家玩Mojo。
正如他們所說,Mojo係game-changing 的玩物。
Mojo是一個口袋DAC兼耳擴;Mojo同樣可用在家中音響體系。這令它美妙。
向來不是Head-Fi狂,耳筒音樂只是外遊時調劑,一部iPhone加noise cancelling耳筒已足夠。在家中少聽耳筒音樂,唯一的耳擴是用了十年以上的Grado RA1(桃花心木盒,可以想像聲音偏暖),表現尚可以,是純analog的珍品(沿用碳膜電位器!),挑剔信噪比或動態我不同你拗,畢竟是上代產品。
購入Mojo,我有好多個理由:想試玩新一代耳擴(連DAC);用來做PC外置DAC;駁Apple TV看Netflix,Mojo只有82mm x 60mm x 22mm大,便攜、不佔地,而更重要一點是:便宜。
Mojo訂價為399英鎊,香港行貨現在四千頭買到,這個價錢,超值。Mojo的「大佬」Hugo賣1400英鎊,而讀齊所有 reviews,Mojo有八、九成效果,更有評論說,Mojo的聲音更溫暖!從1400到399,我只有投降。
Mojo和Hugo的音質比較留給音響雜誌,我更感興趣的是,Chord(Hugo和Mojo的生產廠) 這家高端音響公司,從昂貴產品的定位走出的一步。
我是Chord的早期客户,第一件Chord 是成名作DAC64,而Hugo和Mojo都是以 DAC64作基礙,用自家Pulse Array D/A技術研製,我最欣賞Chord的聲音特色是音色的暖和而不失分析能力,以至音樂的pacing(調步)特別活潑,我以為那是音樂之所以「動聽」的緣由。
這些年來,Chord出過一系列開關電源供電的」Class D」擴音器,但不算十分成功,最後還是回到最擅長的DAC──增加藍牙輸入功能以吸引年輕、用智能手機聽音樂的一代,再加入耳擴推進Head-Fi市場,Hugo便創造了銷逾一萬部的高端耳擴的奇蹟!
Mojo以Hugo的三分一價錢搶自己生意,有人不以為然,但公司就是這樣的自信──大量生產、本土英國生產、維持高質素、不考慮用較次級的物料(仍用航空級的鋁),務求讓大眾能負擔,這就是很勇敢的行銷嘗試。
對我而言,Mojo是一件「不是這不是那」的產品,我可以攜帶出街做耳擴,有時駁 PC,有時駁Apple TV,有時駁Blu-ray,總之玩盡佢,一次USB充電後可播上一天(以充電池供電永遠是最平宜的靚聲方法)。看住那七彩像吹波糖的指示燈,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