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幾多錢一斤?
最近要寫《成功的輔導》這書的閱讀報告,作者是亞當斯博士(Dr. Jay E. Adams)曾在美國威斯敏特神學院擔任教授。
此書絕對是基督教輔導學生必看好書之一,有不少觸動人心的點子,尤其是當我讀到《情緒與行為》這一章,提到人的良心,乃人測度自己行為之感官,當人犯罪時,良心會影響到人的內臟或其他身體部分,換句說話是因為罪未被對付,而生出不同的情緒病來,可以說是「罪」不是「病」。要醫好這心病還須問良心,而這良心其實是良友。
看到這裏想起了六年前我被余德淳老師輔導時,用了半年時間作「良心沉澱期」,撫心自問過去自覺被傷害的事情上,是否也要負上一定的責任。幾十年來的怨憤,用了半年時間分階段地逐一檢討,慢慢「良心」成了我的朋友,如果沒有它的幫忙,就算受過輔導,心結也未必可打開而邁向康復。
想當年的我,曾不自覺地與快樂隔絕,那份看什麼都「沒感覺」的心態是多麼折騰身心。此書作者提醒我們需要好好地對待自己的良心,保護它,而保持良心的敏感度或敏銳性,唯一的方法是當良心不安時,要細心檢查自己有沒有罪。就像一部汽車,車上的紅燈失效,司機因而不知車子出了毛病,當車子漸漸變壞,直至終於有一天完全崩潰。
看到這,我頓然醒覺到,這幾十年來的我,原來一直沒好好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任,也沒有好好保護良心,任由「沒感覺」來霸佔它,久而久之使肉心成了石心。一個石心隔離了滿足感,當欠缺滿足感時,憤世嫉俗就暗藏心底,縱使外表努力裝溫柔,但還是會流露出種種冷漠。
我尋求輔導時還未修讀心理輔導學,故在寫《成功的輔導》此書的閱讀報告時,就勾起了當日許多片段,並印證我自身的輔導個案,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日後可跟需要的人分享。
(本欄隔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