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總會聽到新聞報道火災時,提到戶主的一句話:「單位事主吸入濃煙不適,送院治理。」旁人聽到這樣一句,只會當它是新聞報道,是耳邊風,但對我來說,卻是生命中一根久久難以拔除的刺。
還記得二十多年前的某個凌晨,突然接到街坊的電話,說我的娘家起火了,趕快上去看看。跟外子驅車到了家門,只見父母呆坐門前,被這場不速之火嚇得魂不附體。
好不容易安頓一切,把他們送到附近的旅館安頓。見到媽媽在洗手間出來,我進去一看,怎麼洗手盆上是一灘黑黑的水。
「媽,這些水是什麽?怎會是黑色的?」
「因為剛剛吸了很多濃煙,這就是吐出來的水。」
「要不要去醫院檢查一下?」
「不!」
「但這樣的一灘黑水,好可怕啊!去醫院看看吧,我陪你。」我嘗試說服她。
「不去,不去,不去!」結果,因為怕惹怒媽媽,我就沒再堅持了。
而不幸的是,這場大火發生的半年之後,媽媽就因腦中風撒手人寰,返了天家。還記得媽媽中風時將她送上救護車的那刻,心中閃過了這個念頭:「會否因為那場大火,媽受不了這個刺激!會否因為我沒有堅持逼她入院檢查,弄至她中風昏迷……」
內疚,自責,在母親離世時,也如一顆埋藏心底的計時炸彈,一聽到任何類似的新聞,就隨時引爆。
然而,隨着年歲漸老,閱歷增加,開始涉獵不少如何面對悲傷的書籍。從閱讀中始明白,類似的內疚自責,乃不少喪親子女共有的感受(如有子女就因外出公幹而失去跟爸爸吃最後一頓晚餐而自責不已),特別是跟父母感情深厚的,內疚之情也特別深。曾有朋友這樣勸解我:「就算媽媽真的去了醫院檢查了,也不保證她不中風啊!」
這個我明白。但為人子女總是覺得,少做就是少做的,難以彌補!只能帶着這個遺憾活下去。但歲月啟導了我,雖然難以彌補,但我可以改變的,是提醒身邊尚有高堂的朋友(特別是年輕的),要好好珍惜與父母共聚的歲月,因為眨眼即逝。還有就是家裏更換冷氣機之餘,一定要更換全屋的電線(我的老家就是因為新冷氣碰上舊電線起火的)。最後,就是真的遇上火災,記得送家人入院檢查。
別怪我對「吸入濃煙」這四個字如此敏感。說到底,那是我生命中的一根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