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柏過後,網絡一片瘡痍。不是八號風吹毀光纖電纜,而是很多人把天文台作為發洩對象,一時間神憎鬼厭。
先說說我的親身經歷,我其實一直看輕苗柏,因為氣旋規模較小,我理解要打大風必須「吹到正」。星期一早上起來,我照常替女兒換衣服準備上學,在臨出門時才發現幼稚園停課的消息,也算及時。然後我如常上班,下午天文台表示有機會改發八號信號,我要求下屬盡快完成手上工作,趁交通仍未太重負荷時回家。而我自己仍要冒着橫風橫雨過銅鑼灣開會,開會後再花兩個多小時回家。
颱風襲港,少不免為市民帶來麻煩,唯有盡量管理時間,在適當時候做適當決定,為自己、家人和下屬負責。站在一個市民角度,以事論事,颱風未近掛三號,颱風接近掛八號,事前有足夠的資訊給市民做決定,我找不到怪責天文台的理由。不過,看網絡鋪天蓋地的怨聲,怨天文台為什麼不能未卜先知,把一切不便要歸於氣象機構,頗為不公。一位資深記者朋友在網上寫了一篇文章《打風時,虛心真的很重要》,很可以表達我同樣的看法。
讀過文章,我在社交網絡轉載,隨即惹來大量討論。當然有不少有質素的讀者明白箇中的意義。不過亦有大量情緒化的留言,對於天文台的專業提出質疑,同時又帶不出具體的理由,又充斥無根據的猜測和道聽塗說。開始時我也嘗試逐個回應,但慢慢發現留言區淪為發洩園地,陷入泥漿摔角。社交網絡就是有這麼令人氣餒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