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聊人,愛問無聊問題,這不壞不好、不增不減的習慣,有時或許會問出一些有意思的東西也說不定。
好比我初次在古董店內,戴上手套後,第一次拿起一隻商朝飲酒用的爵杯,回家後變滿腦子怪問題,然後自問自答。
青銅器在博物館裏見多了,但可遠觀而不能褻玩,唯有親手臨場舉一舉杯,才能胡思亂想用這種飲具是何等滋味,不,是姿態。
話說剛試圖舉杯,店主便很謹慎叮囑,這杯有杯耳,但不可以拿它的耳朵當扶手,最好輕輕捏着杯身,這杯有杯腳,但記住要小心輕放回枱面。因為銅器雖然夠堅硬,過了三千年,人已化灰,青銅能不脆弱,能容許你大咧咧的大動作對待嗎?
店主在旁邊講述那隻杯比起其他爵杯的特色,例如,這隻很難得,有族徽,躲在杯身暗處,被杯耳半遮半掩,頗有富貴不外露的含蓄,不暴發。事實也沒什麼好炫富的。那時代,不是奴隸,就是貴族,一桌子都是同族人、同道人,彼此彼此。然後,這隻有激凸,那些獸面紋捲葉紋更有立體感……但我開始心不在焉,只看着那三隻腳,回想它們還非常堅挺時,真能站得穩陣腳嗎?
環顧家裏圖書中的青銅器,酒壺是弧形的,中間偏幼,還好上下面積平均,沒那麼容易傾倒。其他有腳的東西,有三隻腳有四隻腳的。四腳的,有用來做祭神用的盤狀禮器,因為不容有失,無論你用什麼手勢拿它,也不至於閃失,安全第一。三腳鼎是沒問題的,因為夠笨重,有問題的是酒杯。
因為在店裏給店主一嚇,把小心翼翼的姿態帶回家裏,想像這個三隻腳的東西,它再硬頸,還是很容易跪地吧。我不曉得從物理上判斷,到底是三腳還是四隻腳站得更穩妥,看受推撞的方向吧。總之,我開始懷疑,爵杯杯身一般高十九到廿一公分,像纖瘦的高竹,遇風即歪倒。這設計,這一直維持了以千年計的設計,斷斷不是一時風尚。一定又像那些坐上去,就讓人不能不一本正經的太師椅圈椅南官帽椅一樣,物件形狀決定了人的姿態,姿態又規限或者規劃了心態。
所以,如果你是有資格用爵杯的上等人,那分量不容你牛飲,那危危乎的形狀,不容你豪邁放懷大暢飲,起碼,淺酌之後,還是要輕輕地,不着聲色地,讓杯身緩緩地、溫文地降落。
那時代平民或奴隸的杯具我沒考究或研究過,或者是像沒有腳的雀仔,比較自由自在,隨便一個平底的容器就是了。因為沒條件與成本去講究,貧民的杯具,反而不似悲劇,沒那麼嚴肅,你想怎麼飲,就怎麼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