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煇哥,在今日樂壇凋零倒謝的日子,帶領我們重溫那些入心入胸的旋律。黃霑先知先覺,差不多三十年前吧,已填下《風雲》裏的歌詞:「……是誰令青山也變,變了俗氣的嘴臉,又是誰令碧海也變,變了濁流滔天……」今天聽來,聽得眼濕濕。很奇怪,社會盛衰往往都是從文藝開始,看歐洲文藝復興先於工業革命,中國唐詩帶來盛唐,荷李活電影風行全球,跟美國經濟起飛,日本電影、歌唱事業發達之後經濟全面復甦,韓劇橫掃亞洲,南韓電子產品,汽車工業在世界舉足輕重,當文化藝術在倒退時,象徵的是什麼?實在不敢想像。
我們這個年代緬懷的大多是過去的事情,像煇哥煇嫂溫哥華那段日子,有幸常領受煇嫂的盛宴,煇嫂待客之道真係冇得頂,約定到他們家裏吃飯,她會打電話來問:「煲雞湯你們吃不吃?」當然吃啦,她跟住又說:「煲魚湯好不好?」呀,這樣周到當然好啦,還有:「你喜歡吃紅雞魚還是蝦斑呀?」哎,有得吃已經很開心,隨便啦。赴宴之時是我和周恒,主人是煇哥、煇嫂,先上湯,一是雞湯,二是魚湯,我們說一個湯已經夠了,太客氣了,怎會兩個。煇嫂說:「當然要啦,有兩樣揀,揀鍾意樣飲囉。」哎,盛意拳拳,當然兩樣都飲啦。湯也預備兩煲,後面菜式如何豐盛可以想見,肚滿腸肥之下,臨走前一定和周恒齊齊放水,由溫哥華回烈治文還需廿分鐘車程,怕忍得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