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浮士德

其他文章
2016.02.03

去看名人故居,想看什麼呢?最好別期望一定要見到的東西,那就不會失望。有時候反而會得到意外的驚喜。譬如說,倫布朗,他是畫家,可他在阿姆斯特丹故居中最有趣的卻是他的睡床。因為所謂床,其實是個中空的大櫃。沒有門,卻有布簾,睡在裏面就像在玩躲貓貓。那麼,到哥德故居,又看到什麼?在一間音樂室內,靠牆擺了一台古鍵琴,就是書台式的弱音琴,通體紅色,琴身琴蓋都畫滿鮮花。在琴的旁邊是一把三座的木椅,十八世紀流行的家具。在李安導演的《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電影中出現過。這麼講究的道具,也許因為有英國的愛瑪.湯臣編劇並且演出吧。然後我在紀念品室選了兩個木偶,一個是魔鬼,另一個不是浮士德,是哥德。

德國畢竟是個充滿童話的國土,童話的世界裏,有好人有壞人,有魔鬼,也有天使。兩個木偶,形態相同,頭顱和服飾不同。魔鬼用紅黃兩色,背後還收藏了尾巴,頭上長角,眼如橄欖,眉毛、嘴唇和耳朵則輕描淡寫,略略帶過。哥德已是老頭子,頭髮不多,只用兩段粗繩,從左耳繞到右耳,造型出色,雙眼炯炯有神,黑白分明,眉毛微聳,一副智慧相。有浮士德的學養,可沒有浮士德的胡塗。他身披大衣,掛着六星徽章,內穿絲綢帶領結的絲巾,雙手在背後相握,一派胸有成竹。是的,我看得仔細,這是對創作者的尊重。

浮士德是那麼一個讀了許多書的學者,書本沒有解決他對人生的迷茫,他自覺大半生呆在象牙塔裏,沒有真正的生活,已經老去,於是把靈魂賣給了魔鬼,好讓自己重獲青春,重新享受人世的歡樂。當然買賣的背後,其實是魔鬼和上帝打賭,魔鬼相信任何人的靈魂都可以收買。浮士德買的是青春,更多人買的是權力、名利。如今大學裏的學者,會鑽研《浮士德》麼?年輕的學生,還知道《浮士德》的教訓麼?長長的詩篇,一萬多行,令人望而生畏吧,因為原著是德文,有韻,抑揚格,等等。但這是經典,就看翻譯吧,也必須用功,像攻城。

退而求之,看電影好了,茂瑙的《浮士德》是最佳選擇,表現主義的默片,最適宜拍魔鬼。在天使的面前,魔鬼居然敢亮出自己遮天鋪地的烏黑巨翼,滿嘴歪理胡言。電影中的攝影、角度、佈景,還有特技,浮士德在火圈中變身,踏上魔鬼的披肩飛行,都不簡單。《浮士德》的原著為二部本,茂瑙集中第一部,重心有點偏離,純為愛情而出賣靈魂。茂瑙最好的作品,無疑是《吸血殭屍》、是《最後的微笑》,還有《日出》,等等。例如《吸血殭屍》,是這類型片的第一齣,追隨者不少,不論波蘭斯基、荷索、哥普拉,都遠遠不及。多年前看過,一直沒有忘記。朋友告訴我,如今都可以在網上看到,太好了,一部都不能少。

李察波頓和伊麗莎白泰萊也演過《浮士德》,李察波頓甚至自導自演兼製片,但已全無印象。也許,要到2011年才有突破,有新的詮釋,那是俄國導演蘇古諾夫(Alexander Sokurov)的《浮士德》,獲得當年威尼斯影展的金獅獎。

姜濤 陳卓賢 星級企業大獎2020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