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林奕華.繾綣星河

林奕華:創刊號

專欄
2022.05.13
撰文:林奕華

打開改版的《明周》Book A,喜是有的,傷感也一定有的。畢竟,「母體」翻新,提醒讀者自然有其規律,就以一所房子來說,上一代用它來交際應酬,設施當是方便「老朋友」為主,下一代長大了,空間自然得重新裝潢,讓昔日的「小朋友」迎接當家作主的未來。

《南國電影》創刊號,內容上關於電影的少之又少,報道更多在兩大王牌的來來往往。「林黛歸來」中間夾着一行「好萊塢之行」,下一條已是「李麗華在美國」。明星介紹,「新星」外的兩位都姓林,一是林鳳,一是林翠。
《南國電影》創刊號,內容上關於電影的少之又少,報道更多在兩大王牌的來來往往。「林黛歸來」中間夾着一行「好萊塢之行」,下一條已是「李麗華在美國」。明星介紹,「新星」外的兩位都姓林,一是林鳳,一是林翠。

有人說,「以為那是Book B」,這也可以理解。新世代崇尚「偶像」,而「偶像」和「明星」的分別,光放在封面來說,便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最早的示範,是《南國電影》和《香港影畫》兩本邵氏官方刊物的大相逕庭。

《南國電影》創刊於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第一期封面人物是林黛,一身紅衣,被黃綠色海灘椅襯托得嬌慵可喜。扉頁是手拿電話筒的李麗華,上裝黑白二分,下半身黑白條子褲,婀娜多姿在恭迎目光。一林一李,一裏一外,已見電影王國排兵列陣的端倪:美人就是美人,儀態萬千,必須完美。

《香港影畫》創刊號封面充滿香港地方色彩,早期的作者陣容可見有意看齊,一時無兩。陸離、亦舒、羅卡、西西、金炳興、李英豪、陳韻文、梁濃剛等等。連電影座談嘉賓也叫後人喜出望外:還是大學生的小思,穿聖保羅中學校服出席的楊凡。
《香港影畫》創刊號封面充滿香港地方色彩,早期的作者陣容可見有意看齊,一時無兩。陸離、亦舒、羅卡、西西、金炳興、李英豪、陳韻文、梁濃剛等等。連電影座談嘉賓也叫後人喜出望外:還是大學生的小思,穿聖保羅中學校服出席的楊凡。

《香港影畫》誕生於九年後。創刊號不是發在年尾卻是一月。封面人物不是別人,就是李菁。前一年才獲封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金禾獎,芳齡十七已榮升影后,翌年在旗下雜誌向新世代影迷張開「接班人」的懷抱。「新」的宣傳刊物對比「舊」的,在創刊號編輯語裏是「開門見山」,「我們要給你大張大張的七彩明星照片……也同時希望大家(就是你,和我們)在有空的時候也多動一下腦筋,多想想……想電影,想怎樣看電影……以至怎樣談,怎樣拍,好的電影。」(〈親愛的讀者〉,未列作者)

《香港影畫》創刊的總編輯是邵逸夫的顧問朱旭華,長子朱家欣曾是雜誌的「特准攝影師」,在他奔放的鏡頭下,「明星」—尤其「女明星」—不再只是坐定定或丁字腳站班的擺甫士動物,她們可以用同齡人的精神面貌示眾,雖然形象包裝還是要有,至少可以打破「沙龍攝」的目光,在藍天白雲,青草地沙灘上大秀特秀個性和青春氣息。

《明周》創刊號封面,從今日角度看來,是走性感路線,在當年看來,大抵是同時跨出國際與偏鋒一步。日本邦女郎無疑具話題性,但封面唯一標題指向雌雄莫辨,可有引導讀者想入非非?
《明周》創刊號封面,從今日角度看來,是走性感路線,在當年看來,大抵是同時跨出國際與偏鋒一步。日本邦女郎無疑具話題性,但封面唯一標題指向雌雄莫辨,可有引導讀者想入非非?

但創刊於一九六八年十一月的《明報周刊》並非以本地明星作為封面人物。創刊號封面蹲着上鏡的濱美枝,雖有日本碧姬巴鐸美譽,又憑《鐵金剛勇破火箭嶺》(一九六七)踏足國際影壇,但相片邊的標題是「雄性小姐最大的敵人,雌雄分辨器面世」。第二期一樣教人要問貴姓芳名的封面人物是麗的《四千金》(一九六八)大姊蘇潔賢;到了一九六九年二月二日出刊的第十二期,封面才初次在標題上指名道姓:「黃淑儀從螢光屏跳上銀幕」,按圖索驥,那是她在《聰明太太笨丈夫》(楚原導演)的客串演出。

星級企業大獎2020 姜濤 陳卓賢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