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開始,我被學校的英文老師甄選為代表學校參加校際英詩朗誦的參賽者。
我就讀f的小學,是九龍平民區的普通小學,我被選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老師沒有太多選擇,而我剛巧有表演慾,模仿外國人的口音對我來說很容易,於是四年級開始,連續三年我就習慣性地參賽。
訓練的時間大概兩個月,早一點上學,又或者在小息時間跟老師單對單練習,起初我為「做啲同人哋唔一樣嘅嘢」而有點沾沾自喜,到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些履歷在外面的世界很重要。
對我來說,參加朗誦節的最大亮點,就是參賽的那幾天我都不用上學(攞正牌逃學),老師帶着我到其他學校的校舍跟其他同年紀的學生,在評判面前朗誦同一樣的詩。我當時看到的是,名校機器啤出一批士兵,看誰有幸跑出,學校一次過派出10個學生,做着同一樣的動作,吟着同一樣的抑揚頓挫,同一樣的作狀,悶到一個點,真的難為了評判。
古笑霞老師給我的訓練,英語發音只是冰山一角,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表演之前之後需要的大體與淡定,表演時慢慢說,說得清楚,以及不要做太多無謂的動作,中的話,一個就夠。
結果,四年級我第一次參加英詩朗誦,就拿了冠軍,然後跟其他組別的優勝者再比賽,一路直搗黃龍般贏了全場總冠軍,那個獎盃比我還重。跟着的三年,我參加的任何比賽都拿了冠軍,英詩朗誦更拿了兩次全場總冠軍,對於外間來說,這是一個公共屋邨學生吐氣揚眉的範例,我卻受太多身邊的人影響,一直暗自相信,自己的出身背景根本比不上別人,不值得擁有好的東西,而六年級的時候,我終於自證了自設的預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