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這關,就什麼都可以。
當年高中有人跟我說這句話,告訴我無論現在我需要死讀的科目,在我眼中有多不實際,只要我能熬過這些沉悶與苦工,所練就的能耐將會跟隨我一輩子。
說永遠容易,明白也不難,付諸實行卻是另一回事。我想,最讓我覺得難熬的,並不是那些科目本身(特別是化學,物理與數學),而是我沒有認知或看見自己可以達到的短期目標。沒有能讓自己前進的標竿在前,當下的難關就顯得更難。我還是跌跌撞撞的熬過了。後來回想,很多當時覺得是無謂的苦工,其實主要目的是鍛鍊,只要當事人鎖定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甘心地把面前的事項做好就可以了,要達到這個簡單卻絕不簡單的境界,憑的只是一個轉念,要得到那個自發的轉念力量,又是另一回事。
理科科目給我的啟示,跟科目本身完全無關,我也從來沒有到達那個甘心的境界;中英文一向是我的強項,多年來學業也是靠着中英文的能力與成績維持某個可接受的整體水平,我就更沒有理由去說服自己努力數理,現在回想,可能問題就出在這裏了:中英文是我的救生艇,甚至綠洲,所以我就從來沒有得到被摔到谷底後絕地翻身的能量。
把人的意志提煉,放棄自我掙扎,最後臣服於比自我更大的活動與精神,是一個很暴烈的過程。我二十多歲時開始健身,第一次感受到那個暴烈過程的好處,就是在跑步機上:開始跑時總是很難熬,然後慢慢習慣,到某一個點就完全沒有用多餘的腦力,整個人交給了雙腿,然後雙腿交給了比自我更強的運動精神,完事後每次都充滿力量,做什麼都可以。這個經驗告訴我,做啦,做多啲啦,一路做落去啦,總會有些得着的,於是,我把這個念力應用到了生活的其他細節上,挺有用。
學業,事業,家庭,宗教,這一切人類文明活動大概都有着類似的暴烈:用難關把你磨練,甚至擊倒,直到你甘心地把多餘的自我掙扎退掉,最後金蟬脫殼到達一個更高的境界。我一直相信,這條路沒有捷徑,只要記得:關關難過關關過。
只是,如果我能重回中學,我肯定不會這麼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