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香港而沒有吃過午餐肉的人應該不多吧?它曾經是窮人和懶人恩物,上不了大場面;今天,午餐肉身價雖已暴漲,卻由於它內含豐富的負健康因子,所以也只能是瑟縮一角的最佳損友!
我知道早已有低鹽低脂的午餐肉面世,但那高油高脂的「白豬」畢竟是一個年代的標記啊!除非不吃,要吃當然是「名門正宗」!少時自己做飯的日子,就是靠煎午餐肉、煮罐頭粟米湯為生的;後來怕胖,才不得不把肉切成薄脆似的,一小罐分量還可以分幾次吃。
「白豬」那股酥香已成經典,就算是路過,都能憑嗅覺就鎖定誰家在煎午餐肉!正如現在夢中竟偶然聽到有節奏的剁肉餅聲一樣怪異!那氣味、那聲音恐怕已是我記憶的租霸,趕不走了!今天已不再吃紅肉的我,最懷念的不是日本豚肉或者和牛,而是一片煎午餐肉。很久以前,友儕間胡扯要開一間午餐肉入饌的專門店,還想像了一款特色菜:挖空圓形午餐肉置炒飯入內再烤焗之!卻至今仍未試做過!
自家小說中也寫過午餐肉:從前,家裏最窮的時候,媽媽會用圓形午餐肉代替生日蛋糕給他們兩兄妹慶生,隨便插上一枝蠟燭,唱生日歌後吹滅,然後切出五片,兄妹一人兩片,媽媽一片,放油煎得香香的……「午餐肉生日蛋糕」的故事,也許是我對這位已無緣損友的最後禮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