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新電視台,舊問題

陶傑.摩星嶺上
2016.04.16

新電視ViuTV開張,四方矚目。在香港目前的政治和文化困境裏,只要對香港仍有一絲感情,都希望新電視台成功。

希望是一回事,殘酷的現實是另一回事。七百萬人的城市,在理論上當然容納得下兩個免費大氣電波電視台。然而七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不同。電視正跟隨印刷業步上衰落的後塵,與「一台獨大」無關,而與網絡手機的一代不會依時回家、不會晚上依時吃飯、不會依時與父母兄妹一齊在熒光幕前召集看電視的倫理行為有關。

電視廣播和電台一樣,雖然廿四小時做生意,主張盈利的只有晚飯至十一點的「黃金時段」。電視比電台更狹窄,因為電台尚有早晨市民上班上學的另一黃金時段,電視台連早晨也沒有。聽電台廣播,一面可以吃飯穿衣、整理書桌雜物,看電視非要盯一塊熒幕不可。連電台節目也被網絡廣播拉去不少,成本比電台貴千百倍的電視台又怎會一本萬利?

還是舊問題:新電視台應不應該拍電視劇?本來這是雞和雞蛋的邏輯。有第一流而足可重新以香港定位的電視劇,新電視台完全可以改變香港人的生活習慣,英美的電視劇愈拍愈精,還將荷李活的電影人才精英通統吸納,因為除了定時廣播,還可以網絡下載,還可以向世界發行版權。

《紙牌屋》和《福爾摩斯》,西方的經驗證明,只要有好劇本、好導演和綜合的精英班底,電視台絕對有得經營。然而話說回來,《唐頓莊園》是BBC製作,BBC是國營機構,即由政府補貼。英國的國庫沒有香港特區政府的盈餘,但英國的綜合國力,仍世界稱雄,所以BBC可以一路虧錢,一路製作第一流的電視劇,而且納稅人含笑付款津貼(雖然BBC政治取向左傾,時時遭到輿論質疑,但英國納稅人能養起一家電視台,香港絕不可能)。

因此只羨慕財雄勢大的英美政府和企業,以為香港就可以,則不切實際。反而中國的中央台、湖南衛視可以有此實力,但大陸沒有創作自由,《瑯琊榜》、《北平無戰士》之類的電視劇,香港人又不喜歡看。

彈丸之地加七百萬市民,而且喪失了南洋的市場,香港電視劇要復興,與香港電影一樣困難。不要忘記,七八十年代周潤發、劉德華、趙雅芝、梁朝偉,與五六十年代的陳寶珠蕭芳芳、張瑛吳楚帆一樣,南洋有巨大的市場承接力。那時粵語長片擁有安南、寮國、柬埔寨加星馬,還有菲律賓印尼的一壁江山。但自從七十年代末期,共產赤化加上印尼馬來文化排華,華人的下一代也紛紛出身專業,再也沒有回家看電影電視的向力心。

香港電視劇要重新樹立一幟,需要的是比從前多十倍的人力和財力,而且要眾志成城。除非香港上下發出「電視救港」的八年抗戰死志,停止互相傾軋,廣告商捧場,絕不考慮政治干擾,則匯集最好的人才,重新摸索一條路,也需要至少三五載。

但一來香港還有沒有六七十年代的創作力,二來製作質素能否殺出一條路?TVB是電視劇帝國,因為有龐大的影城,龐雜的道具,還有由邵氏傳下來,幾萬套服裝,是一個簡陋的比華利山片場。新的電視台土地無優勢,拍電視劇要四處「贊助」,拍古裝劇更不可與大陸競爭。剩下來的只能走《十年》之路,行短小精悍的時事諷刺寫實作品。

然而問題來了:中國在香港各路勢力,會容許這家電視台如此「獨樹一幟」嗎?香港社會高度政治化,中國和特區政府的一些官員,還有趨炎附勢的廣告客戶,會讓新的電視台經營出另一個《十年》、《十八樓C座》甚或《雙星報喜》嗎?

答案是不可能。以香港人的一盆散沙、口頭英雄而動作狗熊的現實作風也不可能。香港傳媒十年來全面衰落,正如寒冬期間百花凋零,又怎會有一樹梅花?梅花志高、耐寒、品潔,香港有這等自然生命的生態嗎?

陳卓賢 莫文蔚 聲夢傳奇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