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香港剛剛開始嚴峻抗疫之際,大部分人每天都在追蹤疫情,非常擔心;一位移居外地多年的朋友大概知道情況,好像也感受到香港人的擔憂,以短信問我:「怎麼啦?香港的氣氛是不是很低迷?放鬆點啦香港人,不要太緊張呢。」當時我看到信息後,反應很大,覺得她的所謂「慰問」,聽起來只像八卦情況,冰冷得毫無感情,就好像一個站在殯儀館外的人發短信問候靈堂裏的人:「怎麼啦?靈堂的人是不是很傷心?輕鬆點啦,不要太悲傷。」我感覺自己的身體立時彈出了幾個防衛罩,我決定完全忽略她的信息--沒想到自己會為朋友一個信息而鬧情緒。
情緒是多麼複雜的事情,是我們的主觀感受,也是我們對外間事物的反應;所以如何安撫所謂的「負面情緒」也很值得學習。非正式統計,一個人在緊張時,最討厭別人叫他「不要那麼緊張」。要安慰一個不開心的人,最無效的說話,一定是「你不要不開心」。想安撫一個情緒激動的人,最挑釁的說話可能是:「你先不要那麼激動。」面對一個帶有負面情緒的人,直接指出對方的情緒,然後請求或命令對方停止當下的情緒反應,是最於事無補,這是因為,大部分人認為負面情緒,是一種「沒必要的存在」,只有壞的影響,卻很少認真想過,負面情緒出現的意義。
真相是,我們對事情「着緊」才會出現情緒。正如見到心儀的人會心跳加速,興奮莫名;當親愛的人有病,會非常焦慮;渴望勝出的比賽落敗了,感到傷心失落;目睹看不過眼的事所以憤怒咆哮……這些種種,都是因為我們有着緊的東西才會有心理或生理反應。也就是,你正在為你面對的人或事賦予「價值」,它在你的生命有一定的重要性。於是,你就明白,負面情緒非我們控制,但它告訴了我們在乎的是什麼。
同樣,要安撫別人,首先不要無理(也無法)阻止或批評對方的情緒,什麼「不要太難過」、「嬲都無用」、「好心你唔好咁緊張」之類的說話分分鐘是火上加油,負上加負,反而理解對方的心情和經歷,因為大部分正在情緒低谷的人,會認為如果你是我,同樣着緊眼前的事,你也會有一樣感受。認知了這些價值,無論是發生在自己或別人身上,對付壞情緒的其中一個方法,是讓它只成為事情發生的中途站,不宜久留,最重要是從價值中領會它可以推動行為上的改變。
香港人這一次對待疫情的確非常認真,也許都有過焦慮和擔憂,因為大家都沒有忘記○三年的噩夢,大家都知道病毒不可輕視。所以表現緊張是正常反應,但「積極抗疫」和「學會珍惜家人朋友」就是大家行為上的改變,從「緊張」變成「謹慎」其實不壞,而且都是好的改變。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次事件,學會如何「正面地面對負面」,所有情緒的起點,都是因為你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