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不喜歡自己爸媽的人,其實都只不過因為害怕自己長大後會變成了他們。而我們不幸地,在某一程度上,長大後都會一步一步地,變成自己的爸媽。
我媽的(他媽的)品味
說穿了,青少年時代的所謂「反叛期」,只不過是「故意喜歡父母不喜歡的」,就講穿衣,回心一想,媽咪讚好的那一種造型,有些其實也沒有那麼難看,強調「有些」因為另外有些真的非常難頂,簡單舉例,那些「梵爾賽式」的,那些「大酒樓式」的,那些「夜總會式」的,和那些「TVB式」的……但餘下的那些保守的,classic的主流審美,或者不算刺激有趣,但能成為「大路」幾千幾百年好像也真的有種universal的悅目性,而且不知何故,隨年紀漸長,也真的會神奇地愈看愈有味道……
但年輕的荷爾蒙就是會自然排斥這些來自舊世界的東西,現在四十幾鈎的我,平心靜氣地坐下回想,有時也不明白自己做teenager時為什麼能愛上過那樣的人事物,大概當日的挑選條件,只是因為「阿媽唔鍾意」,我,便鍾意。
時尚退化症
根據她的舊相簿,媽媽肯定是潮過的,她「做女果陣」的造型有些我現在看起來也覺得犀利,不要以為我並未生於那個年代,所以無從衡量媽咪於她風華正茂的那個當下,到底是「龍頭潮」還是「龍尾潮」?是「法國潮」還是「旺角潮」?我的評分基準來自粵語長片朝代留下來的女明星照片,當然當年的《Vogue》要找還是找到回來看的,網絡世紀只有更方便吧?環觀四周交叉引證,我阿媽在六十年代應是幾前衞的,那麼,那條飛女即使嫁人生仔後修心養性,曾經有過的眼光品味不至於隨着交換戒指與剪臍帶的動作而嚴重流失吧?好吧!謎團來了,為什麼自己都曾經特立獨行的人後來會動輒覺得兒女(即係我)的服裝打扮畸型古怪呢?
如果像我自身經歷也一如我寫過Eason的那份歌詞所說,小時候無感甚至討厭的苦瓜和粵曲和木紋,愈大可以愈嗒落有味,那麼或者真的證明了一個人的taste是可以隨年紀而不由自主地改變的。循這樣的邏輯思考下去,如果人的內分泌或腦細胞或不知什麼東西會這樣不受控制地演化,那麼這個人會發生「時尚退化症」或「品味喪失病」也當然是有可能的。
結論,也許有一天我們都會不知不覺地患上阿媽的這種絕症,總之覺得我們的兒女和晚輩喜歡的東西都好「核突」。
這才是我等踏入中年的時裝精們所面對的最大恐怖吧?
萬一阿媽鍾意又點?
因為「阿媽唔鍾意」,我們都做了很多或瘋狂勇敢或悲哀或可笑的事情,先不說人生的其他方面,就只講買衫着衫,很多人都試過因為怕媽咪煩,而不敢買某些衣服,又或者偷偷買了都不敢穿,又或者明明買了價錢一千虛報為二百,穿的時候還得偷運入偷運出並且求神拜佛不要在街上碰到阿媽的熟人,穿的那天亦不敢拍照上Facebook、Instagram……
好像一切時裝煩惱都源自「阿媽唔鍾意」吧?但直腸直肚的你切勿趁生日或過年許願,「希望阿媽有一日會鍾意我啲衫」這句出口難追,夢想成真的你可能仲煩一百倍。
請閉上眼睛幻想一下以下情景:
某天你逛完街回家打開門,看見三個阿媽的慣常麻雀腳在客廳等她出門,樓上廿九樓方太穿着一身Off-White斜間滑板裝、頂着前後倒轉戴的cap帽,正在和全套Thom Browne四方型西裝外套加三個骨褲配無襪Wing-tips鞋和金黑色眉鏡的表舅母,一起商量並埋怨着為何HBA現在愈來愈貴愈來愈醜,沙發那邊那位性格素來比較cool,和媽咪做姊妹做了幾十年的蘭姨則自顧自弄手機玩Snapchat,半邊長髮及腰半邊剷到見青的她,今日畫了特粗兼末梢起角的眼線又塗了黑色唇膏,穿着新買的Rick Owens無袖火箭形拖地one-piece黑裙,如女鬼一樣瞥了你一眼。
說時遲那時快,一聲聲「Sorry Sorry,得嘞得嘞,出得門口啦」由遠至近,你回頭看見你娘親施施然從睡房走出來,頭髮昨天剛剪成集中營式的skinhead,身上穿了一件有如一張摺枱大的極寬肩厚墊膊Vetements格仔恤衫tuck in了同brand的運動長褲襯溫拿樂隊式鬆高鞋。
「阿媽,你哋出去打麻雀呀?」你問。
她笑笑口回答:「仔,阿媽而家唔鍾意打牌啦,我哋今日出去玩Pokémon GO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