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視問題拖到現在,光榮結業似在所難免。近六十年電視輝煌史必將告一段落。
最近很多人問﹕亞視如何有得救?答案很複雜。唯一條件是必須有外國資本來收購。
外資入主亞視,不可以百分之百救回,但中國人的資金收購,往績證明,一定死路一條。
不要忘記亞視的前身麗的,是一間外國公司。電視廣播是英國人發明的,美國發揚光大。早年的麗的有英國中產階級的特色。至於無剛開幕時,也由英國資金佔主導,後來麗的也一度易手給澳洲人。
澳洲人也會營辦電視台。TVB早年的《歡樂今宵》就是由澳洲人選拔信得過的蔡和平進駐,開辦《歡樂今宵》。《歡樂今宵》參考了澳洲同期一個類似的家庭綜藝節目,匯聚了粵語長片衰落後、由電影轉業往電視的一批演員﹕梁醒波、鄭君綿、杜平、肥肥,剛剛無縫過渡銜接,開創了一個娛樂時代。
至於麗的最好的時代,也由黃錫照出任總經理。黃錫照接受西方教育,英文甚好,也是澳洲信得過的管理人。西方資本管理香港的電視台,不論是否了解什麼本土文化,也不必尊敬所謂三千年的中國文化傳統,只需要委任一個讀番書、在外國有工作經歷、由西方白人信任的品格誠信的本地人,做一個買辦型的總經理,問題已經解決了七成。
因為經營一家電視台,最重要是沒有私心。不論蔡和平和黃錫照,也不管他們對節目編排的眼光如何,首先是具有西方人信任的誠信品格,先不會用人唯親,繼而不會貪污受賄。
蔡和平進駐無、打理《歡樂今宵》時,三十歲不到,不懂中文,在新加坡受英語教育長大,不講中文,對香港電影業的傳統幾乎一無所知。那時張瑛是《歡樂今宵》的台柱。張瑛是華南影帝,擁有幾十年的大名,是師奶和南洋普羅大眾的偶像。但是張瑛時時遲到,也不知為什麼,或許是耍大牌,或許身體不好,年紀老邁。蔡和平多番警告無效,毅然將「華南影帝」解僱。
這就是做電視台的魄力。一不可以講人情,二不可以將戲班裏的那套叔父子姪的倫理帶進來。三不可理會什麼民意。張瑛被逐出無,曾召開記者招待會申冤,但蔡和平不予理會,鐵面執法,最後不了了之。
當時的《歡樂今宵》和無,也沒有任何外來的政治影響和滲透。港督的英國殖民地政府信任無的幾位總管。張瑛曾在一九七一年中國兵乓球隊訪問香港,為《歡樂今宵》每晚主持一個轉播中國兵乓球隊表演賽的環節。那時的大陸兵乓好手如莊則棟、李業富、鄭敏之來港統戰表演,拉攏民心,張瑛做旁述主持。過兩年張瑛被開除,如果那時的新華社覺得張影帝仍有統戰價值,或準備讓他做一個全國什麼政協什麼的,一定打電話給蔡和平,或者他的上頭利孝和施壓,說「張瑛是一位愛國愛港的前輩藝人」,讓他官復原職。但那時沒有一個電話敢到。
所以,英治時代的電視台成功,現在就不行了。也無關政治,總之中西文化不同。亞視如想有得救,早在十七年前就應該哀求歐美資金入主—說是哀求,一點也沒錯,因為人家未必有興趣。即使有美國CNN肯來收購,已經天大面子—結果只有由大陸的民間企業、也就是土豪來入主。這些人另有政治盤算,做好一間香港的電視台,不在他們首要考慮之列,所以變成今日的局面了。
到今日,亞視即使有膽向美國資金招手,人家也不會來。正如香港有許多人懷念所謂港英,希望香港回歸英國,英國也沒有興趣。即使中國有人想將上海或廣州重新送給英國,租借殖民,可以肯定你貼錢五十億英鎊,英國政府也不會回來。
有許多事,歷史的篇章翻過去就不會重演。正如一隻西瓜從內心開始爛掉了,放在果欄,大減價一元一個,也沒有人肯買。這就是時勢了。許多不同時勢的悲喜劇串連在一起,就叫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