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去音樂廳聽音樂

2016.11.05

「要學識點樣擺喇叭,一定要多聽現場音樂。」這是師父教落的金科玉律。因為只有聽(見)過一個完整的管弦樂團,知道每件樂器所在位置,才好在家中還原──小提琴在哪、管樂器在哪、定音鼓深度……諸如此類,才好將「現場」模擬出來。

但問題來了:那麼在音樂廳中,聽者究竟該坐在哪個位置,才算最合適?前排中間第五行?第八行?或音樂廳的中央?在音樂廳不同位置聽出來的音色、響度(loudness)、動態,都不一樣。九月去聽馬勒第八「千人交響曲」,大會堂音樂廳本身已經不大,表演者多到逼爆台上,我坐第一行,小提琴手在我前面差不多觸手可及。這個位聽爆棚音樂最大聲最過癮(也應最接近指揮所聽到的效果),但論音色平衡,以至各樂器的比例,都不是我們在家理想中要聽到的效果。

陳韻文說有次在吉隆坡聽Diana Krall,座位位置約前面第廿多行,不算很前,但混音師就在旁邊,音色甚靚,皆因一切混音盤上的調校,都以他耳仔聽到的音色為準。但如果在大會堂這樣大小的音樂廳聽爵士音樂,我寧可坐近台一點(第五、六行),因為爵士不同古典,樂器如結他、鋼琴、低音提琴都經擴音出聲,坐得前,可以聽到較多來自台上樂器的聲音(或透過在旁的喇叭體系),坐得遠就只能聽到PA喇叭,定位和勁度(punch)都有所不及。

這些年來,到過世界不少音樂廳。印象最深刻是柏林愛樂廳,場內的音色甚是中性、動態十足(是的,音樂廳能影響樂團音樂的動態!),聽來十分享受。奧地利維也納每年新年演奏的金色大廳也去了(可惜不是一月一日的表演!),該音樂廳較傾向於「響」,發燒友口中的「木味」,有人嫌音色bright了一點,但我去過後更堅信房間音色「生」一點好過「死」,「生」容易用吸音/泛音材料補救,但聲音一死,冇生氣就難落藥了。

Royal Albert Hall的音色好壞很視乎你聽什麼音樂,坐哪個位置。因為音樂廳又大又高,很難照顧到每一個位置,我有一次在高層聽Eric Clapton,聲音反彈後又回響,感覺像聽樓下音樂會。倫敦另一個大型表演場地The O2 Arena倒是極之有平均水準,我在該處聽The Eagles、Fleetwood Mac、Mark Knopfler和Paul McCartney……沒有一次失望。

姜濤 星級企業大獎2020 聲夢傳奇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