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撞入戲院看早場,在猶豫看印度父女奮鬥勵志溫情片抑或泰國出貓謀略喜劇之際,瞥見一個「趕客」的戲名,姑且搜搜,意想不到好評不少,便立時加入排隊的長者們行列。早場我少光顧,原來戲院開門前已有不少人在票房輪候,以一對對的長者居多,夾雜着幾個青葱的學生模樣少年,也是雙雙而來。戲院從來都是拍拖勝地,可想而知。
電影以喜劇手法呈現人類面對災難時求生的處境,戲謔現代都市人在資源匱乏下如何無能,甚至喪失了求生本能;劇本也頗一面倒傾向歸田園居的優勢。到戲末一家人終於歷盡艱辛騎自行車從東京到鹿兒島,與正在海邊垂釣的岳父團聚,然後有兩年時間過着和漁民一起的鄉間生活;當下我就狐疑,如果地球真有此浩劫,大地、海洋能倖免於難麼?地裏種的、海裏撈的,還能是人類健康的最後防線嗎?
不過話說回來,戲還是值得一看!尤其此部電影引證了戲劇如何讓人反思及改變的功能;作為一個不懂游泳、不懂騎自行車、家裏米也沒幾斤,那些什麼鑽木取火技能當然也不懂的笨蛋,看畢電影後,我雙腳不由自主地向着超級市場方向走,盤算着一手可以托幾斤米和罐頭回家之餘,更立下宏願:聞到棺材香之前,一定要學會幾度散手!好,今晚就先試鑽木取火,人來!咱們拾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