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我懷念的,是「換季」。只是「換季」!
真的,好耐好耐無換過季!小時候收到學校通告一晚之間轉換制服更替冬夏,或者母親聽到天氣報告漏夜翻箱倒籠把洗好的薄衣服塞回去搬出有樟腦餅味道的冬衣(or vice versa),雖然只是舊衫的輪班活動而已,行動至少清楚分明,所以穿者也有「換」的快感。
近年的時裝界雖然年年有SS和FW兩大fashion week,有些大品牌還另有cruise和pre-fall共四次,但換的感覺,怎麼會愈來愈消失?
沒有季節的地球村
朋友都問我為什麼春夏季的new arrival裏面居然有茄士咩冷衫和絨大褸?是不是店方和上季的final reduction的牌子掉轉了?
新世代的時裝系列真的都趨向「全季節」或者「無季節」,鬼叫地球各地四季不再分明,而且年年凍得太遲又熱得太遲叫人點做生意?
舉個例,春夏系列通常1月已開始上架,3月如果都未出齊4月都開始醞釀pre-sale了,如果按傳統夏季只可全麻棉薄身短褲背心,而家好多時4月天仲係寒寒地,咁批SS collection 1至3月點賣得出 ? 不如「夏季系列」中都係放啲1月馬上可穿的保暖毛衣外套,我又開到單時你又有新衫着。
市面上有幾個大牌正計劃skip了傳統那六個月的等待期,密謀一走完catwalk貨就在全球分店上架,如果風氣一長,所謂的「換季」又會被再定義吧?
由「換更」到「加盟」
恕我個人對時裝的定義很強硬!一定要夠「時」!一定要有很明顯的 「當季」與「過時」的感覺!否則便不是時裝只是衣服!所以我對於「換季」的概念也絕不糊塗,沒有「新」的景象,便不算數!
以前我還會對Vivienne Westwood和Rick Owens這種風格強烈的牌子吹毛求疵「季季都是用那幾個紙樣,換個顏色/圖案/布料就算數」,但心裏倒是明白,所謂大師風格,當然是發明了三兩個他們認為最好的方程式出來,然後不斷堅持與重複與elaborate。不做新的東西?因為舊的那個已是最好,何苦為新而新?
近年設計師們不知是更堅持還是更懶,不斷季季推出有時甚至不作微調的,竟然是pattern,用「classic所以永恆」這種藉口,我有時都覺得太說不過去,比如某brand的聖母/星星/狗圖案,真的是連那個聖母都費事換衫,狗都唔肯修毛,星星角度都不變,心情好的一季便加個新圖案,但舊的仍照出,心情唔好嗰季直頭一滴新色新pattern 都慳返……其實我有時只希望買了新衫便有新衫的樣子,不用被朋友誤會「又係着返嗰件衫」而已,也不算苛求吧!
最慘的是決定抱着三兩款公仔季季重複的品牌真係好學唔學愈來愈多,比如某牌的迷彩與蝴蝶,某牌的老虎和眼睛,某牌的閃電……其實每年已預了一筆款項進貢給你們,唯一要求,俾我有啲換季feel得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