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年紀愈大愈難結識到至交,長大後最放心的朋友,主要還是校友舊同窗。
那麼職場呢?這話聽在現任或前任同事耳裏,情何以堪。同事,或許牽涉到相互競爭的關係,彼此始終隔着一層似有似無的距離,講話時刻有保留,不能盡情。但,真有那麼嚴重嗎?
舊同學畢業後若不在同一行業裏,固然沒什麼好忌諱,把在公司的苦水隨便亂吐,而有時候沒趣的起點也在這裏。聽聽不同行業的情況,把自己世界擴大,自然新鮮有趣,日子一久,若不是經常見面,每次一來就我公司阿姐我公司阿茂怎樣怎樣的,其他人連阿姐長怎樣都沒頭緒,聽多了一個個面目模糊的人,情節不見得豐富的故事,你還想聽嗎?如果一直有往還,那條線索還可以拿捏在手,沒脫節的話,還好,不過這種隨時可以即興出來的舊同學,早已是閨蜜好友了,不差職場這個話題。
反而同在一個機構打工,有共鳴的口水可以滔滔不絕,而且所吹之水,新鮮熱辣滾滾來。有些無聊廢話,無關利害的是非,保鮮期只有一日半天,等「最可以放心的舊同學」聽到的時候,又不值一提。然而有些事情憋在心裏,不吐不快,最快的就真的只有共同親身的同事,亦即戰友,一起吃中飯時先講為快,這就是傳聞中的「革命友誼」,一起熬過一些關頭,跟同窗擁有共同的校園經歷是一樣的。
舊同窗若沒有升格成為老朋友,不鄭重約一下,是不會無故碰面的,同事卻佔了天時地利,在同一地點差不多的下班時間,若還有人和這條件,即沒有家眷要等,順其自然就不如一起吃飯去。這就是緣份,緣份拆開來不浪漫,科學得很,就是下班後如無特別好去處,人又有惰性,不過是吃一頓飯,何必用心張羅,同事就是在這環境下最適合吃飯的伴:條件都充分,構成一頓又一頓飯,這就是緣份。
與某人某某人見面,什麼時候都可以,而「飯總是要吃的」,我們沒什麼特別事就順着自然應約時,這句話不知說過多少次。所以,什麼「年紀愈大愈難結識到至交」,什麼「長大後最放心的朋友」,都是空談,有時見或不見,不見得我們都有時間有心情去選擇,剛好下班去吃飯,順其自然就比什麼至交都要見得頻密,甘如蜜的小人之交與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互相轉換變化之因緣,不外如此。
以上,其實也是空談,朋友其實無分來源,能談得來才最重要,有了經常能談一談的緣份,也要投緣。投緣比緣份複雜,沒道理可講,但也可以很單純:一句話聽不下去,一個嘴臉看不過眼,就什麼都不用談了。
再補充,以上,不包括不必見面不一定會露臉的臉友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