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少人多那說法成為定理開始,從高地價政策用以維持低稅率制成為「硬任務」之後,香港人命定,買樓自住、我買來純粹自住,也難逃安居在自己的投資項目的嫌疑。
我住這裏住得安安樂樂的,好端端,為什麼要老惦念着現在這物業值多少錢?安樂窩要時刻留意價格,又何來安樂?所以呢,無論樓市高高低低,與自住人士無關,外面刮什麼風暴,若供樓不至於成為問題,就沒問題沒關係了。
話是這樣說,但是,當你看中了一個理想的不得了的安居之所,而你又不是幾千百萬未開頭─對不起,離地了,如今大勢該說,幾億萬未開頭,又專家或者相士跟你說,你這房子,好是好,但很難脫手,想找個買家,保證要待上一年到三四年不等,幾乎有楊過等小龍女的轟烈,你,真會不改初衷,連一點點猶豫也沒有嗎?
有朋友順應大勢,想在台灣多添個小桃花源,但是天下樓市一樣紅,現代桃花源斷斷不能靠耕作就拿到入場券。找來找去,合心意的理想居,雖然還負擔得起,但台灣有經驗過來人不斷嘮叨着忠告,去到這個價錢,縱使平均坪價合理,但以現在台灣人這個階層的消費力,很難接手啊。如果總造價以多少多少為上限,那就可以放心下注。下注、接手?既然都說好是個小桃花源,怎麼還要計算着,牽掛着將來變賣的速度,套現的靈活度?但是,朋友果然就糾結了,便宜點的易放手,但不夠理想,有點委屈,恨不得有再高的高人對他保證,大一點那單位其實更有升值潛力,那麼,雖然貴一點,有點不捨得,但,會升值的,也就捨得了。
又是在台灣,也是這朋友,看中了一個茶壺,喜歡的不得了,自然也貴得不得了,在店裏廝磨了很久,把那壺翻來覆去,思前想後,買,還是不買?老闆娘是個明白人,哪壺不開提哪壺:這不只是個茶壺,這是一件藝術品。看,一提到藝術,發功了:這是名家燒的,這名家喔,在拍賣市場也是大大有名的,然後在手機上迅速網搜,果然在上海拍賣場有些成交紀錄,那些壺比這個壺又要貴一些。
好厲害的老闆娘還繼續推介:看,這壺啊,出水口造得很好,壺口流出來的水線,多流暢。
多餘了,水線流不流暢,也不夠這壺還有水位可漲來得吸引。朋友當下即了無牽繫,當機立斷,買,可能還不止買一個。其實,茶壺的價錢貴得有點尷尬,既不是付不起,但將來有需要,連本帶利套回來的現金,卻也幫不了什麼忙。而且,我知道這朋友,真會把這茶壺變賣的機會,幾乎是零,要搞那麼多手續,不如花時間拚工作,回報必定比「投資」那茶壺可觀。
人都是這樣吧,心愛的那件東西,怕擁有的代價偏高,只要能哄哄自己,不怕,這代價之上還會漲價的,不是擁有,是投資,膽子與貪念就壯大了,就安安樂樂花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