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生人,可以說是傳奇,就在平常不過,餐餐要食的米飯,也曾經食過最好食的白米和非常非常難啃的百家米碌。廣東人,當然地覺得最好的米飯是絲苗米,可惜,今時今日的泰國絲苗、澳洲絲苗都不是那回事。我們這些食米大的人,一眼就看出分別了,現在掛着絲苗米牌子的米,哪裏是絲苗米!真正的廣東絲苗,米身窄長,比現在那些所謂絲苗約窄三分一,通體半透明,煮熟的米飯仍纖長的擺放在飯碗上,不是現在吃的絲苗只是一團地放着。真絲苗吃下去甘軟柔韌,飯香撲鼻而來。小時候在家鄉吃過,永誌難忘。有幸在二〇〇五年在廣州增城再次重溫,那是一個當地識飲識食的富裕朋友所賜,地點是一所舊農舍飯館,吃的只是一道飯菜﹕煲仔雞飯,噢,那幼時在家鄉吃的絲苗飯那種感覺又再回來了,一煲雞飯加一碟青菜,滋味無窮。一轉眼就是十二個年頭了,那農舍、那雞飯安在哉?
幾年前回過家鄉一轉,同村兄弟叔伯都不種田了,家家戶戶有了私家車,以前斜頂的村屋都變成方盒水泥房子,七零八落,田都租給外省來的農民耕作。廣東絲苗是生產效應低的穀物,畝產量比一般白米少三分一,不宜大量種植。以前我們鄉裏的兄弟,只是種來給自己食的米糧,在強調畝產量要有多少擔的年代,注定要被淘汰的。穀物,每年都要留種,留下的種明年要下田,要是不種下去,種子會變壞,好多好多珍貴的品種,在大政策下逐漸消失。今日,這經濟飛躍的年代,市場需求不一樣了,那些消失了的珍品,能夠找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