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香港第三位行政長官在一片爭議聲和鬥爭中誕生,然後走過一連串的官員貪腐醜聞、大宅僭建、強推國教、限制政改,至施放八十七枚催淚彈打壓佔領運動,對不同政黨親疏有別、製造矛盾、懲罰泛民的「vote them out」,強要資產審查的長生津、新界東北、創科局,到今天的高鐵和港珠澳追加撥款、版權條例等,行政和立法不止出現前所未有的緊張關係,政府和社會的撕裂和不信任更到最為嚴峻的境地,而社會的衝突亦是香港前所未有。如果劉兆佳說二○一一年香港的官民關係已到達臨界點,那下一屆特首要面對的,就是經歷臨界點後分崩離析的香港社會。
對港人來說,這幾年猶如生活在沼澤當中,完全透不過氣。即使去年開始因全球經濟走勢的影響令樓價及租金有所回落,但香港人與住屋有關的開支佔住戶總開支的水平仍遠遠高於其他已發展的國家,政府亦承認樓價及租金仍超出市民的負擔能力。即使租金高企,政府卻多番拒絕重新推行租金管制,結果便是迫使在二十四小時通宵營業快餐店度宿的「麥難民」人數於兩年內增加近四倍(今年一月香港城市大學聯同四間露宿者服務組織的一個關於無家者的研究數字),又或迫使十九萬市民住進生活環境或生欠佳的劏房以應付住屋需要。
住屋開支佔總開支的百分比愈高,不單減少可動用收入、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更連帶影響日後的退休生活。退休保障問題經社會討論多年,各界都認同政府要盡快推行退休保障,而全民性的方案更是社會共識。可惜,現屆政府不單表明反對全民性,又以「不論貧富」與「有經濟需要」的負面字眼來作諮詢框架來誤導市民,更以龐大開支恐嚇市民(學者提出的全民性方案已解決「爆煲」問題),更刻意挑起世代矛盾,製造更多社會撕裂。如今屆政府真的無意設立全民退休保障,下屆特首實在不能重蹈覆轍,要亡羊補牢的想市民所想。
除了住屋、退保外,的確有很多民生問題仍未解決。不論是長者、殘疾人士、婦女、少數族裔等弱勢社亦需要得到政策上的支援,甚至提供服務予以協助。然而,因為政府廢除實報實銷,改行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令原來社福界的人手編制及薪級表「被消失」,機構為節省開支,結果改用短期合約聘請社工、削減人手、轉聘年資較淺者,令員工流失率高,出現專業斷層。而社工為令服務個案及時數達到社署的協議數字,結果要不斷「跑數」、減少跟進個案的可用時間。這些社會服務的質素不但因此受到威脅,這一歪風更有可能蔓延到教育界(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提出以整筆過撥款方式資助員工薪酬及學校其他運作開支),懂得看社會發展及社會成本的特首參選人,應該要有以人為本的精神,敢於糾正前人過失。
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民生等政策,任何政治領袖如要讓香港走出僵局、修補各方裂縫,不但要謙卑地掌握社會民情和現時社會問題癥結,更有責任提出讓人民信服的解決方法及方向,否則「團結」的口號即使喊得高聳入雲,也會因為無法兌現而令香港病入膏肓。特首身為特區首長,當然要指令政府各職級人員找出現行政策的不足,再吸納社會不同意見,打破政策局限,才能讓社會問題根治。當然,香港要走出谷底重生,不但下屆特首要有這樣的覺悟,其他政治領袖如立法會的代議士,也需要放下自己的利益和成見,尊重不同聲音,方能令香港這隻獅子重振聲威。但我們更知道,只有民主政制,讓權力歸於人民,才能讓特首及代議士能向市民問責,否則再理性的論政也只是南柯一夢。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