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一切是機遇與抉擇

毛俊輝.談戲風生
2017.04.01

至八四年,我在美國已經有十六年了,想做的、能做的都做了,但身為一個亞裔的美國戲劇工作者,怎樣在這裏繼續發展下去,我實在沒有答案。

當時美國社會出現一個現象,因少數民族爭取權益而得來的結果:在不同的行業,都要預留一個空間給少數民族的持份者,有所謂限額制度。本來這未必是件壞事,但在表演藝術行業,便很容易造成一種被動甚至分化的效應,一就是既然有保障便毋須努力,另外就是配合不了就各做各的東西,要像我早年在加州專業劇團得到的那種實踐機會就很難再有了。

對於藝術工作者被標籤化,被限制發展空間,我都是很難認同的。

正當這個時候,收到我在香港讀書時的戲劇啟蒙老師鍾景輝先生(King Sir)的來信,說香港將會成立一個培育專業人才的演藝學院。問我是否有興趣回港執教?如果有興趣的話,他會推薦我。

我確實有興趣,真沒想到香港居然有這麼一個新發展,感到很興奮,但同時也有不少顧慮。畢竟我已在美國十幾年了,好不容易才打入美國的戲劇圈,一旦離開,便可能再難有回頭路;另外,亦不知自己能否適應當下香港的環境,以及人與事。最後,我還是決定試一試。

當年的面試是在紐約茱莉亞學院(Julliard School)進行,並邀請了該院的教務長(他是演藝學院的海外顧問)擔當選委主席。可能是我心情緊張,面試時一直咿咿哦哦地問一句答一句。怎知主席突然問:你認為你有什麼資格可回去擔任表演系主任這一職?我就好像被擊中要害似的,一口氣地說了起來:「我自小認識中國戲劇,然後在美國學習西方戲劇,並取得最高專科學位,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做過這、做過那……我認為自己是時候為香港培育下一代了!」面試到最後,那主席居然說一句:你是應該回去的!

就是這樣,至八五年的夏天我便回來香港了。

(本欄隔期刊登)

星級企業大獎2020 莫文蔚 陳卓賢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