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英國大半生的華語廣播人嚴亢泰先生出版他的回憶錄。
嚴先生是我多年朋友。嚴亢泰是上海世家出身,也是一位經歷的傳奇人物。我時常勸告上一代的華人,把自己的身世故事寫下來。不一定都要出身將門顯赫,但中國一百年來風雲變幻,命運充滿苦難,像嚴亢泰的大半生,民國出生、「解放」後的上海長大,進入北京外語學院讀俄文、英文和法文,然後輾轉去了英國,進入BBC英國廣播部。他的故事銘記了中國半世紀風雲,對於下一代立此存照。
嚴亢泰的祖父嚴裕棠,是中國第一代「民族資本家」。十九歲進英商「老公茂洋行」當學徒,做英國老闆的私人助理。後來自行創業,與友人合辦一家小作坊,取名「大隆鐵工廠」,從事紡織機器修理。嚴裕棠在光緒三十二年,獨營大隆機器公司,專門承辦上海英商自來水廠、喉管、閘門等工業整品,兼營農業器械。民國初年,由於中國的紡織業大為蓬勃,改為美商恆豐洋行製作紡織機、麵粉機,從此發迹。
嚴裕棠的大兒子嚴慶齡,也就是嚴亢泰的伯父,子承父業,兼合夥開辦蘇州紗廠,還在四十年代末來香港,經營怡生紗廠。一九四九年大陸政權易手,嚴慶齡將工廠機器全部運到台灣,在台灣開設裕隆鐵工廠和台元紡織廠,幾兄弟一起合作,逐漸壯大為汽車、紡織、機械、金融等多元化的企業,名為裕隆集團,成為台灣十大財團之一。
五十年代初期,蔣總統扶掖寶島本土工業,嚴慶齡為台灣生產裕隆汽車。亞洲四小龍其中的台灣,最早能自行生產汽車。裕隆曾經風行寶島一時,但沒有出口。日本的本田、豐田和韓國的現代,雖然也開創了汽車品牌,卻全是後話了。
嚴裕棠還是慈善家,曾在上海為聖約翰大學提供教師補助金,興建圖書館。一九四八年,眼見共產黨大軍南下,局勢不妙,嚴裕棠和四個兒子逃離上海,都來過香港,然後遷居台灣。
嚴亢泰的父親是嚴裕棠的三子嚴慶祺,也跟着從香港去了台灣。但他的生母卻是嚴慶祺的「二奶」,二奶本人思想「進步」,兼而一九四八年在北京有一座新房子,捨不得離開,就抱着年僅七八歲的嚴亢泰留在北京。這樣,就決定了兒子的命運。
嚴慶祺到了香港之後,曾經受周恩來邀請,與香港一批工商界人士再訪北京。周恩來會見,然後叫嚴慶祺留下來:「嚴先生請留步,我有話要跟你說。」說什麼呢?原來周恩來請他進一個房間,告訴他:「現在新中國才成立,百廢待興,毛主席還要大興工業。你們工廠老闆、資本家,正是我們共產黨需要建設的骨幹力量。不要相信共產黨宣傳,我們不會虧待你們。請你盡快搬回上海定居,仍然辦工廠,可以嗎?」
嚴慶祺聽了,嘴頭敷衍周恩來:「周先生的誠意難卻,然而我還有許多業務和家事,請讓我回香港辦理好再回來。」結果嚴慶祺回到香港,一溜煙搬到台灣與幾個兄弟一起經營,沒有再回頭。後來毛澤東對「民族資本家」翻了臉,「公私合營」之後,又輪到「三反五反」。嚴亢泰跟他媽媽獨自留在大陸,吃盡了苦頭。
嚴裕棠早年有一位文士之友章士釗。一九七三年,毛澤東叫章某來香港,希望促成蔣毛之間「國共合作」。章士釗與蔣介石並無交情,但當時的共產黨,不知何故,以為他對「蔣公」一言九鼎。
章士釗是留學英國的知識分子,讀法律、政治學,並將邏輯學傳入中國。他曾服務於袁世凱政府。一九二〇年,他資助毛澤東二千大洋,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所以毛澤東尚感舊恩,章留在北京,文革沒有被鬥。章來到香港,就住在嚴慶祺的家。明星蕭芳芳還是老人家的義女。
嚴亢泰因為這點家世,居然還得到周恩來批准,一九七五年來到香港,轉往自由的英國。他小時候在上海與傅聰一起學鋼琴。一對舊友在英國重逢,恍如隔世。讀傳奇,不一定要讀成功人物,許多你沒聽過的人,他們的故事痛苦中閃爍着時代的星光,他們不寫下來,從此永遠湮沒在時間的流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