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最高點計算最高的兩分鐘;《飛虎Ⅱ》首播最高二十六點,《大藥坊》結局最高二十九點,但幾可肯定,那個星期最多人看過的四分鐘是無綫新聞那段獨家片段。
無綫新聞一直被諷「是是旦旦」,只因觀眾早發現他們在政治立場上的保守及犬儒,早前多個傳媒踢爆反佔中派錢造假,但連周融也嫌無綫新聞不夠好而不屑控告。雨傘革命一役,now新聞台打出名堂,多個論政節目,包括政治組記者主持《政情》,每日收風爆料,口碑及收視率都有突破,在今次政治風暴中跑出,證明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然而,回溯928當天,無綫全程直播,毫不遜色,只是總監袁志偉隨即批評下屬「不夠中立」,接下十五日,無綫新聞回復原狀,直至十五日清晨,袁志偉一覺醒來,發現那段獨家片段曝光,他立即打電話罵人,令無綫早上抽起整段V. O.,引起自我審查爭議,到當日黃昏,無綫記者聯署公開信,直言跟管理層有分歧。
全民覺醒,只要人數夠多,意志夠團結,訴求夠清晰,就能向霸權說不,與新聞共舞的無綫新聞前線記者,就向市民示範一次如何遍地開花。網絡是一片無階級主義的大海,發言權不會遭個別人士或團體壟斷,每個市民都有個咪高峰,信息傳播速度極高,當日無綫記者的聲明,不消一分鐘,已經一轉十, 十轉百,再霸道的無形之手也收不回,最後聯署新聞部職員超過一百位。
今次事件爭拗的關鍵是拳打腳踢四個字。據了解,行內不少人認為這幾個字已算客觀陳述,亦有人認為拳打腳踢不夠精準,應該慢鏡重播,數一數哪幾位警察,分別出了多少拳,踢了多少腳,例如暗角一詞,可以改做「沒有人出沒的角落」。不過,無綫這次不算嚴重剝奪新聞自由,至少他們沒有將片段在新聞時段抽起,未可知是,若然袁志偉早點醒來,整段片段能否出街,維持只屬於他一個人的新聞中立。
以往電視新聞有光環,觀眾單向接受資訊,但今次運動中,多個網上傳媒乘勢而起,這些網頁依靠電視台報道,作不同角度分析,雖然分析往往傾向指定立場,但投入新聞事件的讀者,往往極之渴求不同角度的觀點,舊有媒體單靠客觀陳述事實,已不足以吸引觀眾。
網絡令觀眾重複檢視同則新聞,在社交媒體加以評論;哪則新聞應該排頭條,哪則新聞應該怎樣寫,特別是消費力高的年輕及中產觀眾,輿論足以挑戰編輯室主管的決定。政界盛傳,北京在運動結束後,必定會報復香港,槍頭指向新聞自由及網路電訊。香港人,請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