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點評《全民造星Ⅲ》,獲得視評人同業予以「大台同溫層」和「老一輩香港人」的評價。一笑置之。這裏作為香港絕無僅有的周刊視評欄目,截稿日跟出街日有時差;當日點評,首輪分組對決剛結束,出現了A4組輸給B4組、A3組輸給B1組兩個爭議結果。實力女團為何會輸?擊節讚賞的表演為何會輸?一時主觀,一時客觀,只因節目組沒有提供準則。
由《造星》第一季第一集開始捧場,瘋狂之時隔周點評,但三季以來,評審標準飄忽無改善,甚至刻意留下漏洞以製作戲劇效果。深明這是綜藝方程式,結果亦很成功,犧牲者卻是把夢想投注的少年人。這就是花姐在第一季時看見Jer柳應廷出局痛哭而感到內疚的原因。
同業生氣於「可看性不及上兩季」這個評語。過去一周次輪分組對決;參賽者表現有飛躍進步,且不乏佳作,但在此之前,第三季參賽者以已出道藝人作招募,有些表現如評審所說,程度同學校或社區會堂表演,情何以堪?首兩季程度參差可忍,因為這是「育成」節目,參賽者未出道,璞玉未經雕琢。到第三季,好些參賽者以出道歌手的身份獻上不專業的表演,就是「沒有可看性」了。收視和熱度是三季之首,首兩季累積口碑功不可沒,所以是「收成期」。
另外,這季不為組團和獎金,弊處是令節目方向和終點不明,並非「以金錢作為唯一標準。」第一季MIRROR和ERROR成團,令第二季導師以組團標準挑選成員,由於涉及團體表演,跳舞成為《造星》很重要的能力,舞者成為搶奪對象。諷刺是,第二季沒有成團,MC歸來還是那個MC,比賽過程着重刀羣舞變得無關重要。
第三季有好看的地方,尤其今季有彭秀慧和梁祖堯兩個劇場人,表演由跳唱走向劇場,加了不少分;《給十年後的我》感動了不少人,連家裏年過七十的長輩都一看再看,雖然,其實在這星期的社會氛圍下,單看這歌詞已經足以流淚。
這愈來愈不像專業藝人的選秀節目,反像音樂劇場挑戰節目,失敗、奮鬥和成長好看,但他們是專業藝人和歌手,不以此競技就是節目的荒謬。涉獵中港台韓選秀多年,正在看韓國綜藝《Sing Again》,參加者是曾出歌的歌手,歌手質素之高,單是好聽是不能晉級的,不可能有音準不對的歌手上場。期望同業明白,對無綫也好,對ViuTV也好,對《造星》也好,對香港藝人也好,本欄一直是愛之深恨之切,拒絕留在同溫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