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明
西片命名的聯想力有時真令人忍俊不禁。《心蹤罪》的「原祖」來自多年前的「七宗罪」。由「七宗罪」演化為「失蹤罪」,再變成「心蹤罪」,把大芬查交到小說家Gillian Flynn手上了。食字上再食字,語理愈來愈不通。
《心蹤罪》雖跟《失蹤罪》來自同一作家,但缺少了大芬查的視覺天賦、佈局奇巧,《心蹤》立時淪為平庸作。編導Gilles Paquet-Brenner對上的《隔世深鎖》非常好,《心蹤》跟《隔世》其實有些異曲同工,聚焦在女角心結,慢慢掀開駭人聽聞的內情。Gilles處理法國二戰的苦難題材卻得心應手,來到《心蹤》卻失了分寸。《隔世》較踏實,也許《心蹤》的故事太奇情了。原著為了扭橋,有點無所不用其極。
演員倒值得一讚。Charlize Theron除了用心演,更擔綱監製一職。更教人詫異的是,Theron 15歲時跟電影角色有頗類同的可怖經歷,演出一定格外的挖心掏肺。還有年紀輕輕就演技出眾的Chloe Moretz,這裏她再演擅長的魔女角色。而Theron跟男角Nicholas Hoult同台,則教人想起動作片《末日先鋒》。Theron其實憑《末日》已攀上了演藝的又一高峰了,《心蹤》的失利不算什麼。
《心蹤》的「教訓」還算有啟發性的:凡事別太看外表,寬恕的力量非常重要。試對比片中在監牢跟呼吸自由空氣的角色、男性及女性、從容與拘泥,便知道小說作者以至影片編導的取態。很多時候,真正囚禁我們的是心魔,是我們放不低的回憶。Theron演得最到位的就是這種掙扎,配合角色的造型設計——小小一頂cap帽,戴與不戴之間,已具備柳暗花明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