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命式瘋狂追夢
畢明
你沒有辦法和真人真事爭辯,不論它多黐線和不合常理,只要它發生了,不管多戲劇,它就是真的,問題是你如何把它拍得有趣。
2008年紀錄片《Man on a Wire》已拍過Philippe Petit走鋼線人生的狂事,拿了不少獎,包括奧斯卡,Robert Zemeckis再拍,有什麼更吸引?
就是把男主角,變成《職業特工隊》的Ethan Hunt。他負責一個不可能的終極任務:在紐約世貿雙子塔頂之間,不設安全帶地行鋼線,高危、犯法、瘋狂、玩命,令故事變得很吸引,而這種不顧一切不為什麼,就為了一個狂人打死罷就的追夢失心瘋。
像中了毒像了魔,Philippe有這團火,非要把不可能的鋼線征服不可。他乖狂、自大、堅定、努力不懈,典型的天才。由無名到成名,他靠的,就是一份永不言敗、死不放棄的精神。找名師、不恥問、努力演,花六年仔細計劃,又籌備又臥底又組隊,遇難破難。Philippe的成功,象徵自由、反叛、挑戰建制和不可能,他的生還,是啟發和希望,給無力感和無追夢勇氣的人發電,雖然他的一切狂妄純粹為了餵飼個人的野心傲慢。
Ben Kingsley的角色很好看,像黃藥師的師父,Joseph Gordon-Levitt的假髮很醜,看過紀錄片的話,他捕捉不到主角眼中的瘋狂和在鋼線上的入魔。但這故事令不再的雙子塔多了一層意義和歷史,紐約人尤其看得別具滋味。曾經的雙子塔,也許就是再拍Philippe的意義。
想像太間接,看見才是王道
家明
《命懸》說明一個殘酷的現實:劇情片跟紀錄片的距離。不是藝術水平,而是流佈及覆蓋的距離。《命懸》即使不是改編,但意念肯定來自幾年前的《踩鋼線的人》。《踩》是紀錄片,雖然風趣刺激兼而有之,又得過奧斯卡獎,但看過的人畢竟有數。
現在經荷李活炮製可不同了,《命懸》的故事及主角菲臘立即變成街知巷聞。《命懸》還有一項《踩》「比不上」的,是利用綠幕攝影,加上電腦合成技術,帶觀眾置身1974年的世貿大樓。美國片始終以「奇觀」取勝,《踩》只有硬照及訪問,《命懸》卻可以巨細無遺的展示給你看。想像太間接了,儘管《踩》受訪者都聲情並茂,有圖有真相,「看見」才是王道。已有人說,《命懸》是《鐵達尼號》後,另一個把歷史故事完美再現的典範。《命懸》也是電影院日漸式微後,美國片自救的範例:3D及IMAX之發明,都為吸引觀眾重新進場,還有什麼更能發揮巨幕及立體之長?!《命懸》最大的「成就」是,讓畏高者害怕。
由《踩鋼線》到《命懸》,1974年的走鋼索故事再成焦點,出於美國(紐約)人對世貿大樓/911事件的曲線懷念,比直述恐襲更明智。菲臘拿官方的瞭望台「永久」通行證,悵然若失的看鏡頭,多諷刺:兩棟堅固太樓竟耐不過一張薄紙!Joseph Gordon-Levitt演出十分賣力,法腔英語雖有些彆扭,演來倒是充滿感染力。善良的人必得上天眷顧,貫通了導演湛米斯基作品的世界觀,菲臘是另一「阿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