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醫健知多D】瘜肉病變成腫瘤 朱建華教你預防大腸癌

本地
2020.11.16
撰文:徐雲攝影:洪志富
【醫健知多D】朱建華教你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在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中,發病率高踞第一,死亡率排第二,數字有逐年上升趨勢,醫學界雖然對大腸癌的成因未有定論,不過日常生活中,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家族病史等,都對發病率有一定影響,結直腸外科醫生朱建華,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避免成為高危一族。

朱醫生為柳姐解釋腸癌的成因及預防方法
朱醫生為柳姐解釋腸癌的成因及預防方法

柳影虹爸爸因腸癌去世,當年仍在瑪麗醫院任職的朱建華醫生,正是柳姐爸爸的主診醫生,柳姐說:「爸爸當年移居美國,有一次回香港探親,突然大出血,送到醫院檢查,已經是腸癌第三期,原來爸爸一直有屙血,他誤以為是痔瘡不以為意,因為太遲發現,一年後就去世了。」柳姐陪爸爸度過最後的日子,對這個病的了解非常深刻;朱醫生表示直系親屬患病,家人會成為高危一族,柳姐和弟弟定期照腸鏡,兩姊弟都曾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有瘜肉,與父親發現腸癌的位置一樣,切除後避免了進一步病變。

朱建華醫生在瑪麗醫院任職時,曾是柳影紅爸爸的主診醫生。
朱建華醫生在瑪麗醫院任職時,曾是柳影紅爸爸的主診醫生。

柳影虹:大腸癌早期很難察覺,是否沒有任何病徵?

朱建華:大腸癌早期,腫瘤很細微的時候,的確沒有什麼病徵,當腫瘤漸漸變大後,就會有屙血、大便習慣改變,突然變密或突然變疏等,出血或屙一些帶潺的糞便,肚子痛、貧血,這些都是大腸癌的病徵。

柳影虹:痔瘡也有屙血的情況,兩者有什麼分別?

朱建華:兩者很容易分辨,痔瘡屙的血是鮮紅色,大腸癌屙的血比較暗和瘀色,認真看還是可以分辨的。

腸內瘜肉病變成腫瘤約需十年時間,及早發現並割除是預防腸癌最有效的方法。
腸內瘜肉病變成腫瘤約需十年時間,及早發現並割除是預防腸癌最有效的方法。

柳影虹:大腸癌是否很少在女性身上發生?

朱建華:根據衞生署公布的資料,男女患者的比例約1.4比1,雖然有差距但相差不是太大,男士患者多一些,但對女性來說也很普遍,女性癌症患者,乳癌排第一,其次就是腸癌,所以女性不能忽視這個病。

柳影虹:大腸癌的發病率有年輕化趨勢,到底是什麼原因?

朱建華:大腸癌患者,大部分都是五十歲以上的人士,約佔百分之八十左右,當然也會出現年輕患者,根據過去多年的資料統計,五十歲以下的患者陸續增加,原因雖然不是太明顯,但不能忽略的是,都市人吃太多紅肉和醃製肉類,不愛吃蔬菜、水果,加上吸煙、飲酒,這些都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8df38a1b-37c3-4b53-b92d-7376edcd6921
柳影虹:這個病是否有遺傳?

朱建華:大腸癌是我們自己的細胞出現病變成為腫瘤,細胞為什麼會變異呢?基本上是由基因控制,基因來自我們的父母,當有直系親屬患腸癌,家人患病的風險就會增加,另外HMPCC(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及FAP(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這兩類腸癌,更是具有很強烈的遺傳性。

柳影虹:大腸癌有什麼預防和治療方法?

朱建華:大腸癌從一小粒瘜肉,慢慢轉化成癌症,大概需要十年時間,所以當仍是瘜肉階段,能夠把它抓出來的話,就能預防大腸癌;日常生活中,減少吃紅肉和加工醃製肉類,譬如豬、牛、羊、醎魚、火腿、香腸等,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吸煙、飲酒,再加上運動,這些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幫助,但歸根究柢,最有用的預防方法,就是五十歲後,進行定期腸鏡檢查,從瘜肉到癌症需要十年時間,所以我會建議每五年做一次比較適合。
7c902241-dd9f-4ddc-9945-768630bd37e1
醫生簡介
朱建華醫生於八十年代在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畢業,受前輩啟發鑽研大腸科,曾任瑪麗醫院外科學系,擔任直腸科部門顧問醫生及主管,培訓了不少醫科學生和年輕醫生,現在每年平均做四百多個大腸手術,照二千枝大腸鏡,所以有個趣怪花名,他說:「我姓朱,又是大腸科醫生,所以大家叫我『朱大腸』。」
嘉賓主持:柳影虹

聲夢傳奇 姜濤 MIRROR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