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所有焦點
精選焦點
Hong Kong Pink Noise 尋找本土聲音
共鳴不因為遠和近。我們尋找香港本土聲音。 Pink noise,是大自然的聲音。海浪,蟋蟀,蟬鳴,樹葉和風。大浪西灣,中大校園,大澳水鄉,荔枝窩。記錄的時間,可能在不為人知的晚上,也可能在少有閒人的早上。 香港以至世界,煩擾之事,揮之不去。過去幾年,很多人失眠,因為疫症,因為恐懼,因為失去,因為離別。希望Hong Kong Pink noise可以讓人得到一刻平靜,讓失眠遠去,讓遠方的人,跟本土的聲音,再次連結。 香港的聲音,從現在開始,會一直累積,放在我們的短片頻道。 給所有失眠和需要寧靜的人。
13
進入焦點
本土與游離 香港詩
策劃新詩專題的想法早於一年前已萌生,沒想過,直到今年三月底,許鞍華的紀錄片《詩》於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成為這期封面的契機。 《詩》甫開場,在大銀幕上看到淮遠、飲江等詩人分享遣詞造句的趣味,已覺過癮。匆匆追溯西西、也斯等多位重要詩人後,鏡頭先後聚焦兩位詩人黃燦然與廖偉棠,細看作為詩人南轅北轍的狀態。對於一直策劃文學專題採訪的我來說,那時觀影最早浮現的感覺是,能夠讓純文學愛好者以外的觀眾一同坐在文化中心大劇院裏看香港詩人說說字裏行間的詩意、談寫詩讀詩的精神價值,這本身已經是一件事:讓處於邊緣的香港詩被更多人看見。 雖說邊緣,近年香港詩卻有點「喧鬧」,一方面是不少詩集出版,尤其以年輕詩人為主,在出版界都算難得。另一方面,詩集卻逃不過於公共圖書館下架,去年底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宣布雙年獎及推薦獎均「從缺」。所謂邊緣的香港詩竟然以這種形式成為新聞話題。 於是,今期嘗試呈現幾代詩人的傳承與變革,寫詩的思考與出版的困境,當我們談論香港詩的本土與游離,複雜多元,又何嘗不是我城的種種意象和詮釋?
5
進入焦點
拗直——無法掩蓋的粉色
拿起刷子,把牆上的粉色掩蓋,白色油漆下的一抹粉紅,仍是清晰可見,猶如同性戀者被強行改變性傾向。 封面題目的「拗直」意指「性向試改」 (Sexual Orientation Change Efforts, SOCE),是指所有為消除同性性吸引,促使個人被異性性吸引的嘗試,最常見的方式為接受俗稱為「拗直治療」的療法(conversion therapy),或稱扭轉療法、轉化療法、性傾向治療、性傾向矯正療法、性傾向迴轉治療等等。此等「治療」建基於假定同性戀是病,需要醫治的認知概念之上。 早在五十年前,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已投票表決, 把同性戀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除名。然而,今時今日的香港,仍有性小眾接受各形式的「拗直治療」,並因此遭受巨大的身心創傷。 在今年的國際不再恐同日來到之前,我們探問:「到底是什麼讓人拿起這把刷子?」
8
進入焦點
導聽途說
《明周文化》記者每周用文字記錄平凡人經歷的真人真事,在尋常中發現不尋常,透過「聲演」,把故事傳播開去。這些是真實發生的都市小故事,呈現人生一些既深刻又淡然,既尋常又意外的片段,有時歡喜,有時哀愁,有時困惑,有時不可思議。為了讓文字在更廣闊的元宇宙之中流傳,我們同時開發了「導聽途說」的「聲音導航」版,透過聲音,把在香港橫街窄巷裏留下的人生碎片,傳到早和晚,傳到附近以至遠方。
18
進入焦點
一番.佐賀海苔
與魚肉腸、甘大滋等經典零食一樣,原味四洲紫菜是如今我回憶起來覺得很美好的童年時光。不過,我一直習慣了它作為「零食」的身分,直至入行後、某次親眼看過一位資深日籍壽司師傅如何用恭謹的態度烤作海膽軍艦的紫菜(即海苔),才漸漸對它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曾多番強調醋飯與魚材的關係,但個人之見是,他也許低估了海苔的重要性—至少於海膽軍艦而言。那烤得脆薄的海苔與鹹鮮豐腴的海膽形成極有意思的衝突對比,讓我一直記到今天。 不過今年初,日本卻傳來壞消息—海苔失收了,不論產量、質素都受到影響,其嚴重程度更讓事情登上日本全國新聞。高質素海苔供應下降,導致拍賣價格飆升,不少壽司店也得承受成本上漲……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令很多人開始關注日本海苔最大產地——有明海近年的產業狀況。 原本擔心:現在是適當的時候,「打攪」當地漁協和漁民們嗎?沒料到當局非常熱心,立馬協助籌劃了行程,一同籍採訪將海苔之美傳遞出去。佐賀地方小小,人口不多(佐賀市人口二十三萬),好像每個人都有親戚或朋友從事海苔相關工作。老實說,好幾位都誠意拳拳請我們「說好佐賀/海苔故事」,甚至堅持請我們吃很多東西……但他們的熱情好客,無不出於他們對海洋、海苔和這處地方的着緊和熱愛吧。
7
進入焦點
黑夜子彈
新市鎮裏,被石屎圍牆圈起的海濱明淨無垢,連海風也似被濾掉鹹味。行人 如常在臨海豪宅前放狗,跑步,走路。忽而,十數顆子彈咻地射向黑夜,紫藍跳 燈與喇叭重低音把空氣炸開,衝擊新市鎮新秩序。子彈仔來了。 他們不止到來, 而且華麗地向世界宣告:「我們來了。請看我們。」 子彈仔,或街車,本是八、九十年代的屋邨小孩玩物。他們飛馳大街小巷, 連羣結隊,放聲喧鬧。今時今日,再見子彈仔飛過,聽得最多的是:「吓,乜依 家仲有人踩子彈?」 對,原來仲有人踩子彈,而且愈來愈多年輕人加入。 雖然他們未必受人喜愛,常被以為是臭飛、MK、擾民、童黨;但凡發聲的, 也值得被俯首聆聽。他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在此城邊緣游走、飛馳,輪胎輾 過秩序的邊界,在時速四十公里下睜開眼,他們看見的是什麼風景?
8
進入焦點
香港編劇後浪・說故事的專業
香港電影近年實在相當熱鬧,話題不斷。但是,無數話題裏卻鮮少關注一眾用心寫好故事的編劇。 去年曾和同事合寫新導演專題,關注這段時期鮮明冒起的「四字電影」新導演浪潮。當然,談論一套電影好看與否,是團隊合作的成果。劇本精采,或感動細膩,或刺激震撼,大快人心,編劇實在功不可沒。然而,作為故事的寫作者,他們站在更後方的位置,長年累月用心琢磨劇本,在「寫劇本」即「反覆改劇本」的修煉,付出和收穫往往不成正比。 於是,我想用一期封面故事聚焦如今年輕一輩的香港編劇。今次找來四位入行經歷、訓練、寫作風格各異的編劇受訪,希望呈現編劇的不同形態,既是分享劇本背後意念和創作精神,也想了解現時職業編劇、自由身編劇各自在工業內面對的不同現實問題。 如果說香港電影復興,人才輩出,那麼我們在看見一眾用心的電影人後,或許進一步要問的,其實是我們能否迎來更健康更多元的工業生態,讓所有創作崗位的專業和堅持都得到尊重和肯定,這樣也許才讓所謂復興不僅僅是曇花一現。
5
進入焦點
一瞬間²
攝影是,歷史的載體,光影的痕跡。每一個攝影者揹上相機,按下快門,記錄每一個關鍵的瞬間,為影像賦予更深刻的敘事和意義。
67
進入焦點
後疫情時代 香港藝博會的挑戰與未來
三年疫情過後,香港終全面解除防疫措施,重新向國際社會say hello,打開大門歡迎外地旅客。三月,藝術市場盛事之一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迎來第十屆並回歸「正常」規模,在會展的兩層展覽空間舉行,吸引逾一百七十家國際畫廊參加。場內人潮湧動,氣氛熾熱,連同另一邊主打新銳作品的Art Central,以及城中分布各處的藝術空間如M+、香港藝術館、H Queen's、The Mills等大大小小的展覽和活動,彷彿藝術嘉年華般熱鬧。然而,一切真的別來無恙?自二○一九年以來,城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都有所變化,亞洲的藝術市場板塊也悄悄移動了。曾是區內最大藝博會的Ar t Basel Hong Kong,如今要面對新的挑戰:首爾和新加坡都分別在去年與今年初舉辦了首屆大型藝博會,反應具體反映在不俗的銷情上﹔香港國安法實施之後,外界也關心藝術展品的內容會否因此受限,影響畫廊的取向……市場能否完全復甦,還有待觀察。
5
進入焦點
香港新導演 觀照大時代小人物
從屢創本地票房奇蹟,到上個月揚威台灣金馬獎,香港電影的熱話可謂一時無兩。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愈來愈多新導演冒起,透過不同方法成功開拍首部電影,以獨有觸覺來說故事。 是次封面專題找來五位首次執導長片的新導演,剖白創作意念和經歷:何爵天憑改編奇案的《正義迴廊》一鳴驚人,創新本地票房紀錄,他坦承執導的野心和憤怒;多年來關注基層社會的林森,在《窄路微塵》中呈現疫情下香港人的生活狀態,即使日子艱苦,諸多掙扎與失意,始終不忘交換善良;同樣拍獨立電影出身的曾慶宏,卻交出一部以自身原生家庭故事為藍本的《過時.過節》,觸動親人散聚的共鳴;曾憲寧的《燈火闌珊》雙線並行,關懷女性喪偶之痛,也紀錄霓虹燈飾最後餘暉;居港馬來西亞導演劉國瑞,憑《白日青春》在金馬獎連奪最佳新導演及最佳原著劇本,以異鄉人敏銳目光深入觀照流動的城市、流動的人。 幾位新導演爆發出的新火花,或熾熱如燄,或溫柔若燭,照亮更多我城不同面貌,直入人心。
6
進入焦點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