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蕭欣浩
熱門文章
蕭欣浩
廚聞食誌
ADVERTISEMENT

茶粿幾手推

09.06.2023
圖片由作者提供

以前過時過節,多食中式糕點。親戚返鄉,短住探親,總會背揹一袋,手執兩袋,將家鄉的產物帶回港。說是「產物」而不是「特產」,因為物資不一定是家鄉獨有,物資當中主要的是食物。熟雞兩隻,各式糕點一堆,仲有少少菜乾同菜脯。鹹雞切雞,樓下有售,家鄉雞隻,放養走地,雞味確實更濃。有時更會出現熟鵝,不過大多處理過火,要加醬加料,再炆再煮,較難即時食用。菜乾菜脯,以前雜貨舖常備,現時要搵菜乾,着實不容易。包裝菜脯,超市有售,不過味道始終不及攤開出售的菜脯有「活力」。以前屋邨樓下球場空地,不時會有人曬菜乾菜脯,通風受熱,吸收太陽的精華。

糕點跟菜脯一樣,從家鄉帶來的,總是不錯。茶粿主要是花生、紅綠豆蓉和眉豆蓉,自己較喜歡菜脯加蝦米的組合,五香粉調味,味道更為複雜。自己吃的茶粿,大多來自家鄉,間中有親戚的朋友蒸製,先會分到三兩個,閒時不覺家人提起茶粿,食譜食材,屋企從未出現,就知飲食文化雖然仍在,煮製習慣早就斷了。再後來返鄉的親戚照樣返鄉,拿回來分享的菜乾茶粿,反而變得愈來愈少。一來鄉下製作的人不多,二來親戚也懶得抽一袋兩袋,反正大家的需求不復當年。年輕一輩不明白傳統食物的歷史與意義,貪吃如我當然會嘗試,不太愛吃的似乎就斷絕了認識家鄉食物的機會。

年輕的朋友也不是不愛中式糕點,只是糕點不再常見於生活,自己小時候總想食缽仔糕、白糖糕,當然跟家人自小的飲食薰陶有關。現在糕點款式多樣,蛋糕、梳乎厘班戟、Cupcake,家長與小朋友的選擇,不一定聚焦於中式糕點。自己不時在飲食講座提問參加者,不少中學生仍愛食缽仔糕,會選擇白糖糕、茶粿的年輕朋友,確實很少。自己覺得,現時香港的中式糕點,面臨顧客不主動出手購買的情況,所以中華飲食文化,更應該主動出擊,擴闊大眾的認知面,做到飲食中有歷史文化的傳承。

2846siu1

中學、小學的講座以外,自己的「中華文化在社區」一科,今年聯乘社企「糕餅時光」,在大學課堂派發動物造型茶粿材料包。學生與家人、朋友一同搓製、分享,引出不少家人的飲食故事。年輕一代在社交媒體發布,面對茶粿的動物造型,即使朋友是取笑還是讚賞,文化已經輕鬆傳播開去。疫情後,自己與妙法寺劉金龍中學、嘉諾撒培德書院,合辦跨校文化活動,老師與同學一同搓製豬仔、青蛙、熊貓造型的茶粿,後來經創意發揮,企鵝、飛龍等都陸續出現。

推廣當然不限於室內,得好友A邀請,到沙頭角萊洞村的民居,了解村民的飲食文化。計劃「鄰住創本視」的年輕團隊,與村民一同製作茶粿「清明仔」,將做法與訪問拍成短片,作紀錄與文化傳播。同場的社工R,熟悉新界北的地區文化,介紹生活特色之餘,帶來沙頭角禁區的手作米通。村民邊飲邊傾,由茶粿講到另一種食物,話要用沙葛,不要用菜頭。自知菜頭指的是白蘿蔔,重點「鹹介龍」一直聽不明白,後來村民解話,即是「鹹水角」,台山開平又叫做「鹹雞籠」,因為形扁似手提雞籠,跟我們食到圓滾的一種,外形不同。村民話整「鹹雞籠」「好重皮」,眼前好人好食好文化,材料就由蕭博士全數資助,看看幾時食到「沙葛困雞籠」。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