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編輯點滴
熱門文章
編輯點滴
ADVERTISEMENT

【Editor’s Sharing】恐懼的詰問

28.01.2021
fear_06

月前,到戲院觀看實驗紀錄片《誠惶(不)誠恐,親愛的》首映場,該片記錄三位年輕父母在香港經歷二〇一九年極其艱難時刻的心路歷程,談到如何面對孩子未來、對自由和希望的看法,當中,特別指向人性的內在狀態—恐懼。

人總是少有觀照內在,或聆聽內心,尤其恐懼是人性脆弱一面,有時難以宣之於口(比如在社會運動中不得不打着無畏無懼的鮮明旗幟);有時是無法直面;有時是恐懼被憤怒掩蓋⋯⋯然而,恐懼足以是個叫人方寸大亂、陷入崩潰的關鍵死穴,確實需要認真審視和梳理,日後面對接踵而來的打擊,日子較容易走下去。

fear_05

導演麥海珊自言年過五十,對人的心理狀態很感興趣,她揀選的三位父母都同屬藝術界別,且一直積極參與社會:黃照達長期繪畫政治漫畫;張婉雯以文學倡議動物權益;張嘉莉曾在二〇一五年跑到政總煲底作了一個行為藝術,她往自己身上丟了一千個雞蛋,以對當時毫無寸進的施政報告作出抗議,至二〇一九年,她更參選成為跑馬地區議員。

藝術家是城市裏的思考者,當她們身兼父母,思慮的事情可能更多。影片集中向三人問及恐懼的經歷、恐懼和自由的關係、恐懼和希望的關係,串連成一層一層反覆思量的自身分享。例如當張嘉莉大聲說「對政權打壓沒什麼好怕,因為已經nothing to lose」,但當她想到孩子的未來與安危,作為母親的恐懼卻是揮之不去。張嘉莉聲言不會離港,寧願把自己埋在香港泥土之下,她在影片裏作了一個行為藝術,將自己「入土為安」,但是,後來還是「死不暝目」要「復活」起來如常地照顧小孩。

我們經常挪用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一句「恐懼有時源於恐懼本身」,不過,香港人在二〇一九開始經歷的恐懼,不再只是一種心魔,現實有時比恐懼的事情更可怕,年輕一代對死亡的認知,更是切身得儼然生活日常。黃照達在片中說,每一次他參與遊行集會後,再回到家裏,他就讀小學的女兒都會「慶幸爸爸沒有死去」。這年頭,恐懼跟我們如影隨形,張婉雯亦說穿了,沒有自由就會恐懼,在恐懼中又看見人性光輝從而看見希望—恐懼、自由、希望,像是有着一種互為關係。

你的恐懼又是什麼?「麥海珊實驗紀錄片三部曲—請讓我回家」三月將再度公映,讀者不妨入場來個心的探索。

《誠惶(不)誠恐,親愛的》

三月十八日(四)9:40pm
三月十九日(五)9:50pm
三月二十日 (六) 5:30pm
地點: 百老匯電影中心
詳情:臉書專頁「誠惶不誠恐,親愛的 Fearless and Dear」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