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文化

加籍攝影師愛看《英雄本色》 相展記錄七、八十年代夜香港

霓虹燈、美國海軍、夜總會,這是六十一歲加拿大攝影師Greg Girard 鏡頭下的舊香港。

1974年,他首次乘坐貨船由三藩市來港旅遊。當船隻駛進維港東面的時候,他看到筲箕灣、北角等殘舊的住宅大廈。「在七十年代,對一位年輕人來說,香港確是一個很陌生的地方。無論在相片還是圖畫裏,我從沒見過一個城市擁有香港的密度與高度。」

踏進了中西合璧的新世界,Greg決定居住在港,拿起相機捕捉這個城市的面貌。「看到街上的環境與氣氛,我久久不願離開。或許,如果我沒有跟我的相機一起來,我也不會有這個想法。」

翻開他的新書《HK:PM — Hong Kong Night Life 1974-1989 》,一張又一張的舊照片彷彿在重塑上世紀的香港。曖眛的霓虹燈配上那個陌生的街角、那間空無一人的酒吧,那個已變成郵輪碼頭的啓德機場,竟有一種莫名的都市寂寞感。

《Plaza Grill, Wanchai》, 1974

《Bar interior》, 1985

最愛港產警匪片

八十年代是港產電影的輝煌時代,Greg對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與麥當雄親自監製與執導的《省港旗兵》印象最深。這兩套警匪片同樣影響了他的作品。

《英雄本色》的場景大多以香港的大都會作背景。「有一幕打鬥戲我十分喜歡,場景是在銅鑼灣的大廈天台。天台上有一塊巨大的“JAL”霓虹燈牌,所有人與物都變成紅色。」這種強烈的色彩對比突顯出香港作為「霓虹都市」的特性,難怪Greg鏡頭下的香港也擁有如此強烈的電影感。

他更對周潤發的一句對白念念不忘。在一場槍戰過後,周潤發飾演的Mark哥走到上山,背向啓德機場的舊景,說了一句:「我看到香港美麗的夜景,但卻不長久。」香港的夜承載了多少人的孤寂,這也是吸引Greg 留在香港的原因之一。

至於《省港旗兵》則引領Greg認識九龍城寨的魅力。「電影的最後一場槍戰在九龍城寨取景,讓我之後創作了《City of Darkness》及《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兩本書。」這兩本書由Greg

與英籍建築師Ian Lambot合著,記錄了九龍城寨被清拆之前的人與故事。
這個被稱為罪惡之城的地方,全靠港產警匪片所賦予的想像空間,才讓這兩名異鄉人毫無畏懼地走進九龍城寨,書寫我城的記憶。

只會拍攝陌生人

Greg 喜歡拿着攝影機在香港亂逛,四處尋找有趣的人物,作為他鏡頭下的獵物。警察、酒吧保安、搬運工人、美國海軍也是他的照片主角。

「在八十年代,當我獨自拿着攝影機到酒吧時,沒有什麼人留意我的。有一些人更以為我是收了錢專門負責替遊客拍攝紀念照。其實攝影師在八十年代十分罕見,所以令路人更願意被拍攝。」

他認為自己拍攝陌生人比拍攝熟悉的人更好,所以新書中大部分相片中的主角也是陌路人。這種街上攝影札記,沒有預先編排,也不能重演NG,卻赤裸地流露出舊香港的夜生活。

《Muscle Man, North Point》,1984

《American Sailor, Tsimshatsui》, 1974

離開香港 卻又再回來

九七回歸後,為了仔細拍攝中國的發展進程,Greg決定離開香港並移居至上海。「這是一個很困難的決定。」因為他捨不得這片土地與香港的朋友。

他確實是陪伴着香港由一個小漁港成長為一顆燦爛奪目的東方之珠。「1977年來香港的時候,剛巧碰上了全港第一所『麥當勞』開幕,但那時依然十分落後。八十年代初,我開始發現有些咖啡店賣拿鐵(latte)。直至八十年代中,香港才發展到接近今天的繁榮。」

Greg 與香港就像一對青梅竹馬的好朋友,怎會捨得說走就走。「時至今日,我還是經常來香港。對我來說,現在的夜香港比以往更繁榮,更像一個『不夜城』。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城市!」

或許書中的景像已經消逝,但至少仍能從相片中,找到那個我們陌生的舊香港。

《Neon and Black Jaguar, Hong Kong》,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