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威尼斯視藝雙年展 聲音裝置探問世界觀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藝評.威尼斯視藝雙年展 聲音裝置探問世界觀

22.05.2017
張煒森 (特約作者)
張煒森 (特約作者)
Samson Young 楊嘉輝(Samson Young) | 香港藝術家及作曲家,生於1979年。 2015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屆 BMW Art Journey Award得主, 曾是多個樂隊的成員,並與世界各地樂團和管弦樂團合作。
Samson Young的《Raisers》(2017) 搭建於露天的表演舞台,重新思考賬災歌曲的脈絡。
長居於美、法的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 e Mending Project》(2009- 15),藝術家一邊縫補日常衣服,一邊與觀者對話,屬長期的互動裝置作品。
波蘭藝術家Alicja Kwade的《Pars pro Toto》(2017)善用戶外空間。

威尼斯視藝雙年展來到第57屆,今年的主題定為「藝術萬歲」(Viva Arte Viva),由不同的國家館、主題館、外圍展幾個部分組成,強調藝術家在當代藝術中所擔綱的角色與責任。然而,在這個「世界博覽會」藝術版中,不同的國家館就在咫尺距離,在這個為期足有六個月的世界高度微縮版圖中,各國要呈現什麼藝術給世界看到?在主題上還是十分穩定,當中涉及國族、文化、傳統、 歷史、身份、小眾等的母題還是大同小異。

例如中國館今屆的主題為「不息」,藝術家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成為一個綜合的共同體,將當代藝術與傳統工藝拼合,以不同的皮影、水墨、刺繡、跨媒界等在形式上帶出傳統藝術、工藝在今時今日的轉化;法國館的 Xavier Veilhan以音樂愛好者的身份,邀請到約七十位音樂家將場館變成錄音室。另一邊廂,這類大型的展覽總有正反兩面,尤其這個歷史悠久的雙年展也影響着城市命脈,又或者密集式的視覺衝擊太膩太虛無,外圍的 Catalonia in Venice 放棄視覺,帶你坐船以聲音及感官感受威尼斯,或者比雙年展更來得吸引。

至於今次香港館的部分則邀請到楊嘉輝 (Samson Young)主理這個在Arsenale 對出的小房子,題為《楊嘉輝的賑災專輯》(Samson Young Songs for Disaster Relief)。楊嘉輝的創作能力還是不用懷疑,以聲音及音樂為宗開展出一套堅實的研究與美學實踐。

香港館賑災概念

藝術家重新演繹三首賑災單曲《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1984)、《We Are the World》(1985)及《滔滔千里心》(1991), 當賑災歌曲放置到文化或文化研究的脈絡時, 所引申出如種族、地域與上而下的權力關係、 大眾與個人之間的意識、記憶、情感等的討論。這次楊嘉輝就以此示範如何以藝術實踐, 營造出一個具感官與知性的空間,成為一種反思審視的方法。

由不同年代、地域因應不同的災難事件而產生的賑災歌曲在同一個空間內串連起來, 首先大家像是進入了序章的一個宏觀歷史觀,再進入一個奇幻的家居佈置,各種物件、動畫等帶來無限隱喻,然後由Hong Kong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Choir 眾唱無歌版的《WeAretheWorld》帶來「弦外之音」,再走到露天空間,《Risers》是一個恍如遊樂場與棋盤的表演舞台,霓虹燈寫着”The world is yours but also ours but basically yours”。在這個「後真相」的年代,面對當下的社會環境,賑災這個概念倍有感慨。

<!–

《威尼斯視藝雙年展》

日期:即日至11月26日 地點:意大利威尼斯
票價: € 25*、 € 30(兩日套票) 查詢:www.labiennale.org
*學生及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享有優惠

–>

(部分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威尼斯視藝雙年展》

日期:即日至11月26日 地點:意大利威尼斯
票價: € 25*、 € 30(兩日套票) 查詢:labiennale.org

*學生及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享有優惠

張煒森 (特約作者)
張煒森 (特約作者)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