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7倒數三十年】垃圾、核電、東江水,港人還能安居多久?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2047倒數三十年】垃圾、核電、東江水,港人還能安居多久?

香港的人均廢物製造量遠超鄰近先進城市。
朱漢強認為,若沿用以利潤決定一切發展思維,將來難以開發環保產業。
朱漢強認為,若沿用以利潤決定一切發展思維,將來難以開發環保產業。
台山核電站距離香港國際機場只有100公里,安全問題一直令人擔憂。

發展是一列開往未來的火車,香港人未來的生活將會如何?

聯合國一份報告估計,2050年的世界人口將增長至97億;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大約有三分一人口可能無法生存下去。天文台亦推算,香港最快在45年後將沒有冬天。

當硬件基建和科技預期能解決各種問題,2047年,可持續發展的視野下,各種環境危機在預視未來的水晶球隱隱浮現,如水資源短缺、海平面上升引致低窪地帶的淹沒等問題,都不是不可能發生。

TO GO WITH: Lifestyle-Hong Kong-Environment-Waste by Laura Mannering This picture taken on March 6, 2013 shows a landfill in the new territories of Hong Kong as the Chinese city of Shenzhen looms in the background. Official data shows that the city generates about 19,000 tonnes of solid waste every day, with 9,100 tonnes dumped into landfills -- two thirds of it domestic waste. Only 52 percent of total waste is recycled in a city that produces an average of 921 kilograms of rubbish per person per year, which is more than twice the amount compared to Japan (410kg) and South Korea (380kg), according to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FP PHOTO / Philippe Lopez / AFP PHOTO / PHILIPPE LOPEZ

技術解决問題 建三座焚化爐

預測2047年,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主張有居安思危的思考。「2000年,我開過一個檔案,是10年想像,在想未來我們想要什麼生活。那時希望香港可參與討論『十二五規劃』,因隨人流物流更緊密,無論廢物、空氣污染、能源、水,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已不能獨善其身,必須有區域性的思考,這種思考不是自私,而是希望公平分配。加上廣東一帶在環境問題上,儼然一個火車頭,若引擎入水(如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於上月底大修期間,發生主泵阻尼器洩漏事件),會影響很大。」

他舉例,沒有一個國家有像位處珠三角如此密集的核電廠,萬一核電爆發,所有已經一鋪翻盤。

May 26, China (FactWire) - Aerial view of the nuclear power plant in Chixi town, Taishan City, southern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on May 26, 2016. Safety concerns were sparked last year after problems were found in the reactor pressure vessels made by its French supplier. Construction of the EPR units in Finland and France stopped following the revelations, yet work at Taishan has continued. Taishan Nuclear Power Plant is a joint venture between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GN) and the French energy group Électricité de France (EDF). (FactWire via EyePress)

「嘗試參考2030+發展計劃,再預示2047。香港人均廢物製造量遠超鄰近先進城市,堪稱三高,即消費、排放 、廢物製造量也高,即使我們沒有工業,這種揮霍型生活形態,城市的排放也高。」朱漢強說。

現時三個堆填區,預計在2047年之前早已飽和,最壞打算,會是如何?

他說,按「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定下目標,2022年會達到減少40%棄置量(以2011年作基準)的目標,「固然是很樂觀的想法,現在好多基建也delay了,減4成棄置量一定做不到。」朱漢強說。

他估計,以每天9,000噸的都市處理廢物,將會有5,000噸處理不到。再以每座焚化爐處理3,000噸廢物計算,屆時需要約2至3座焚化爐去解決問題。「由於香港土地資源很寶貴,若(垃圾)掉去堆填區也不是辦法,所以不是將焚化爐完全妖魔化,而是盡量少用它。」

目前,造價192億元的石鼓洲焚化爐正在興建,該項目放棄原訂的不浚挖式鋼圓筒建造海堤方式,改為機場三跑採用的「深層水泥拌合法」填海。另一焚化爐則曾擬建於屯門,「選址考慮了風向,大部分時間不會吹向市區,而煙囪高度,不影響下面或周邊鄰近的人,反而蛇口內地的人會聞得到廢氣。這是不公義的,同時,2018年深圳會有三個焚化爐投產,廢氣也會吹來香港。其實,焚化爐是一樣弔詭的東西,成本好高,所以生產者責任要做好減廢,焚化爐只是最後的手段。」

TO GO WITH: Lifestyle-Hong Kong-Environment-Waste by Laura Mannering This picture taken on March 6, 2013 shows a landfill in the new territories of Hong Kong as the Chinese city of Shenzhen looms in the background. Official data shows that the city generates about 19,000 tonnes of solid waste every day, with 9,100 tonnes dumped into landfills -- two thirds of it domestic waste. Only 52 percent of total waste is recycled in a city that produces an average of 921 kilograms of rubbish per person per year, which is more than twice the amount compared to Japan (410kg) and South Korea (380kg), according to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FP PHOTO / Philippe Lopez / AFP PHOTO / PHILIPPE LOPEZ

一些歐洲國家,實施高昂的堆填區收費和堆填區廢物禁令,促使回收率大大提高; 政府推出相應的生產者責任法規(PRS),有利減廢和回收。如瑞典近年更重視轉化為能,焚化處理全國51%的廢物,反觀香港卻礙難重重。「以目前的發展思維,我們傳統線性經濟是生產、消費、棄置,估計香港難以發展循環經濟。我們或會有少量回收,不是真的環保產業。真正的環保產業是即使差價很薄,也會發展基礎設施去做,所以才有現在每天掉去數萬膠樽。」

他預期,可能到時整個東南亞國家,也會在環境議題上結成聯盟。「但香港有種遲暮心態,難與周邊的國家有良性的競爭。政府不冒風險,怕官商勾結,行政成本很高,也窒礙了創新。」他記得。在2013年,一些立法會議員和環保人士隨環境局去歐洲考察,「去英國的印象最深刻,當地焚化爐技術不算成熟,但官員對技術持中立態度,意思是不太快武斷那些(技術)是好是壞。容許有犯錯的可能、代價,再總結經驗,再改革,走得更前。」

¤¤´ä¿Ä¦Xªº¼h°ì¬Fªv ±q¡u¶¼¤ô«ä·½¡v»¡°_ ©ú³ø¹q¤l¸ê®Æ®w¹Ï¤ù (Àɮ׸¹½X¡R20141022go004.jpg) ¦s®w½s¸¹¡R22102014MPNEWGO00229 ¹Ï¤ù¨Ó·½¡R©ú³ø µo¬Û¥Î¤á¡R±çµú¼ý¡@¡@µo¬Û³¡ªù¡R¬P´Á¤é°Æ¥Z ªF¦¿¤ô¦~§¡¥[»ù6.5¢H ´ä¸fñ3¦~¨óij 135»õ¶R­¹¤ô ¤åÀA´ç¬õ¾ôªþªñ¤@±øªF¦¿¤ôºÞ ªL®¶ªFÄá

東江水缺水機會高

在他眼中,水,更是2047年最大的挑戰。目前,香港依賴7至8成的東江水,但氣候變化等因素,東江總流量持續減少,造成供不應求,包括深圳、惠州、廣州等多個大城市,兩年前出現缺水情況,開始在西江等地搶水,30年後爭水情況會更嚴重。

另一方面,尚有7年,東江水單位水價,便會相等於香港海水化淡廠的成本價,甚至更貴,形成所謂的「黃金交叉」。「大家會問,點解我們要用這個價錢,去買一些可能相對污染的水來用呢?是否可讓供水比例改變一點,本地的供水多一點?同樣地,隨內地的社經水平高了,他們對水的要求也會高,也會質疑為何要把高比例的東江水輸給香港?」

所以2047一定會改變這個格局。

香港的水塘只能應付約3成的需求,加現在海水化淡的1成,即4成。最近,朱漢強與其他環保團體正在倡議下任特首的選舉政綱,「希望下屆政府,有個水資源管理,讓本地供水比例可達過半以上。興建一個海水化淡廠,動輒是10年的事。這是下屆政府任內應該要觸及的時間線。」

他說,現屆政府一直沒有提到水資源管理政策。「談省水,可能沒有好大的政治誘因要講,只需按照現在所謂包桶的合約,無論用多少,也是給一嚿錢,基本上省了水,在公眾來說,也是要付錢。」

A worker sorts through bags of refuse washed ashore at the top of a beach in Hong Kong on July 10, 2016. Hong Kong's leader on July 10 blamed a huge rise in rubbish blighting the city's beaches on refuse washed ashore from the mainland, and pledged talks with Chinese authorities to stem the tide. / AFP PHOTO / ANTHONY WALLACE

難以改善生活質素

朱漢強問過一些水利工程師,如果遇上大旱,東江水短缺的話,影響將有多嚴重。「一年或兩年勉強夠用,但3年則不能。你這幾年極端氣候的情況,(如現在已12月,還是20多度),風險是難預測,所以在眾議題當中,我認為這是較切身。如能將水資源納入政綱,到時所有新樓,可做截水的水龍頭、花灑、沖水系統,香港可節省5-10%的水。」

水資源的準備,必須未雨綢繆,並非缺水時才臨渴掘井。因香港過去的發展模式,已令環境的犧牲代價較多 。「我們人口去到2047年約788萬。若沿用經濟主導、對土地資源的消費模式,沒法解決貧富懸殊,生活質素的改善我是擔心的。」

「2030+好叻講,戶外的綠色地帶有幾多,但不敢提及室內的人均居住空間可有幾多,現在居住空間好像個籠仔(連一手私樓都可以細到128呎),那麼一個狹小的空間,人是不能得到解放。土地成本也會壓制創意,在這環境下很鬱悶。這和生態環境或沒關係,但環境背後去看是可持續發展,自私一點去用人來看,就是可否安居樂業。如不能安居樂業,生存的意義是為什麼?發展背後的公義又是什麼?可否令大家有尊嚴一點生活?那些是我們應有的權利。」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