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生活】藝術無界限 深水埗一楝樓的創作實驗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社區生活】藝術無界限 深水埗一楝樓的創作實驗

一樓民宿接待處,在WELCOME(歡迎)字樣下那句JOSUNJOSUN(早晨早晨),給來自世界各地背囊客來個粵語啟蒙。
自從落戶康美樓,Pat將創作、社區和人連結。她手上這個戒指紋身,是當年結婚,由常來Wontonmeen Urban Coffee Rosster買咖啡豆的觸執毛結他手Lester(他的紋身工作室就在附近)替他們紋的。
深水埗雖是香港最貧窮的社區,但對Patricia(下稱Pat)來說,這裏的人勤勞而有活力,於香港經濟發展亦貢獻良多。自從十二年前從家人手上接過康美樓改建企劃,因為不同時候有不同創意人(軟件)加入這個包含了劏房民宿畫廊(硬件)的生活,令康美樓不單形成了藝術小社區,而這種以社區生活和創作緊合的創作形式,從而蔓延開去。
這天Pat帶我們在深水埗串門子,來到基隆街,遇上友人Rita和Pan原來剛在此租了爿小舖作Midway設計工作室,兼賣生活設計精品。
從荔枝角道望向長沙灣方向,在紛亂繁雜的舊樓羣中,一眼望到由本地塗鴉藝術團隊Parent's Parents & Dilk畫的巨型作品,就找到Wontonmeen所在處。
那張張隨意張貼在湖水綠紙皮石的牆身上的彩色打印,粗糙濃艷,令人產生遙遠而熟悉的感覺,對愛旅遊的人來說,這樣的旅遊印象,足以令你有馬上揹上背囊動身的衝動。
樓高十一層的康美樓,除了民宿和一層被Pat一家自住外,都被劏成三十間小劏房。
正如在改造整棟康美樓時Pat都在每層加入公共空間元素,旨在讓這藝術小社區產生凝聚力,自從Kasper脫離襁褓期,就被好動的媽帶着周街走見世面,難怪一點不怕生且異常精靈。
原本做銀行的Gary醉心手工咖啡,除了將炒豆和滴漏咖啡提升至藝術層面,UCR亦有跟社工合作,為社區中的隱閉青年提供咖啡訓練。
UCR早期只是在Wontonmeen地舖中的一個只在周末開檔賣炒咖啡豆的小攤檔。兩三年前Patricia建議Gary不如長駐,正好遇上手工咖啡市場興起。自從變身為咖啡店後,Gary強調果香的咖啡豆的確令手工咖啡變得貼地親民。
Urban Coffee Roaster(UCR)的咖啡豆有來自不同產區,為了讓用家了解豆的質素,每個包裝除了印有最佳食用期限外,還附有咖啡的品味筆記,員工亦對各產品十分熟悉,以此推動手工咖啡文化。
Pat的設計風格,擅長新舊融合,非常具有深水埗精神。
作為音樂人,除了在演藝學院伴奏和教琴外,Kent的音樂創作大都在家裏完成,這亦方便他隨時到樓下照看民宿。
Kent除了鋼琴外,還懂小提琴、口琴、結他和手風琴,Kasper耳濡目染,亦非常有音樂感,當日他還特地為我演奏一曲自己的作品,非常有中古時候誦詠聖詩的味道。
從地舖經過UCR咖啡室的後室,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來的公共空間,這裏的樂器不只是裝潢,也是Kent和友人樂師玩爵士樂的小空間,同時也會搖身一變為電影放映室,是不少文(中)青的蒲點。
康美樓企劃成員:Pat(右)是企劃,Kent負責將Pat的天馬行空創意整理和實踐。
m170814-duen-0318

自從香港工業生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陸續遷移上大陸,回歸後各屆政府的經濟規劃又過分依賴大陸和地產商,導致十多年前香港貧富懸殊問題逐漸浮現。

一度為九龍半島小商聚落的深水埗,舊樓林立。六、七十年代,蔡珮兒(Patricia,朋友都叫她 Pat)的外祖父像老一輩手工小商人一樣,勞累半生把子女養大成材,餘錢都用來在生活了半輩子的深水埗一帶置業,其中一棟是在茘枝角道 135 號,並取子女排名中的一字將大廈命名「康美樓」。當外祖父母先後過世,物業俱留給 Pat 母親和舅父阿姨。十二年前,因為經濟不景和人口結構改變,母親家親戚眼見同區很多數十年樓齡的舊樓,面積 700 呎以上的,都要分劃為劏房才找到租客,便找 Pat 這位當時的室內設計師,想她把康美樓改建一棟劏房樓收租──正如很多香港匠人小商人的第二代,外祖父不希望子女繼承手藝,因此 Pat 母親和親戚大都不在深水埗區生活。Pat 說,小時家住何文田,中學畢業後更出外升學,但深水埗卻是一個充滿外祖父母和香港回憶的地方:「這區很有活力,舊一輩人都享受落手落腳做,所以有好多故事,我很喜歡無事幹去聽啲阿伯婆仔講舊時,而且逛這區舊舖,你會發現他們會自己設計又實用的東西,從他們的作品,你可以看到一種好 cute的實用主義──深水埗教咗我好多嘢,俾我好多設計靈感。」

m170814-duen-0295

由於當時 Pat 正苦惱於在香港作為一個室內設計師等同執藥或買辦,每天都飽受創意無甚發揮的煎熬,加上她在留學期間,作為背囊客考察過不同民宿,令她萌起把康美樓一樓劃為廉價民宿,而原為酒樓的地舖則改作多用途畫廊的想法:「當時阿媽佢哋想法係賺錢,我用咗一段時間說服佢哋。」兩代分歧源於價值觀不同,「通常第二代都係穩穩陣陣,只想個個月有錢落袋,但我同好多第三代一樣,反而想在賺錢之餘,諗下怎樣活化同回饋社區,因為錢係永遠都賺唔晒嘅!現時香港的居住問題,根本不在於土地供應,而是有屋無人住,有人無屋住,資源錯配,第一代捱落有屋有舖,第二代唔承繼祖業對呢區大都談不上 passion,手上有樓有舖就追求不斷上升的市值,但香港又無工業,窮人無得好似外公那一代靠勤儉換來生活安定──像這區有些業主寧可丟空間屋一兩年,企硬叫價二三萬都租唔到出去,其實『市值』是虛幻的,當你生活無問題,多一點少一點對生活質素影響有幾大?當眼見這區都是貧窮人士,我會想為什麼他們得這樣卑微地生活?!作為設計師,我認為我可以利用自己專長做點事。最尾我同阿媽講:總之包你哋有錢收就得啦,於是就着手設計改建、同諗下點樣有錢交上去。」於是 Wontonmeen 就面世,為的是印證 Pat 的理念:窮,不等於要認命,不等於要將生活質素降低,有創意,可以讓生活有尊嚴。

tan170717duen1096

隨着舉辦一個個展覽和電影放映會,及裏面原本只是因為熱血檔主 Gary Au 一心想找個小旮旯用來研磨自家品牌咖啡豆的 Urban Coffee Roaster 小攤檔,亦因為有提供自家烘焙咖啡,吸引文青時來聚腳而受到媒體注意,之後流動咖啡擴充至畫廊的前半面積,今時今日,咖啡室成為支持 Wontonmeen 可以生存下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在開始那段期間,我住在自己設計的劏房,當時日常生活除了每天過海到中環的室內設計公司上班,就是以茘枝角道135號康美樓為中心,徒步或踩單車在大角咀、太子和深水埗一帶探索。我有一些都是從事創作的朋友,很喜歡我替劏房設計的風格,紛紛來問我有無得租,慢慢這棟樓劏房形成了一個藝術家創作人居住的小社區,由於同是創作人,那時我又多舉辦文藝欣賞活動,又發起大家替社區做一些像替低收入兒童補習等義工服務(但後來附近有 NGO 做同樣的補習班就無做,但 Pat 說現在計劃着新構思),住戶互動多了──以前人與鄰舍關係密切,你可以去隔離屋借豉油,而家我地都可以一齊食飯、BBQ、煲煙聽音樂睇電影,這是我對 Wontonmeen 的構思。」

創作者聚居地

現時除了地舖Wontonmeen,閣仔就租給一對比利時和法國建築師夫婦 Gilles Vanderstocken 和 Charlotte Lafont-Hugo 的 Beau Architects 作為工作室。現時整棟康美樓從一樓到最高的 11 樓,除了一層是 Pat一家自住,全棟康美樓包括民宿共有三十間劏房,每間劏房布局設計各有不同,全是 Pat 一手設計,她愛將舊物賦予新生命,光是由水龍頭改裝成的門把,已可以看到 Pat 花在上面的細密心思:「改建康美樓令我重新認識物料,令我對設計有另一個表現方式。因為茘枝角道後面是大角咀,那裏有很多鐵具工場,我自己又喜歡落手落腳,腦中想到什麼,馬上跑下去『即叫即蒸』!從深水埗我學到,香港風格就係利用手邊所有,盡力提升生活質素,有幾分即興的民間智慧。」

m170816-duen-0078

現時康美樓上下住客,有三成是攝影師,三成是設計師,其他是音樂人、演員、化妝師和從事時裝工業……等創意人,不是朋友便是朋友的朋友,往下了大家便變成朋友,十二年下來,Pat 這個康美樓藝術社區的實驗作品,因為人去人來不斷蛻變。由於當日 Pat 在母親面前誇下海口,作為包租婆,她在希望將康美樓變成藝術小社區之餘,也要面對每月要交數的壓力,所以 Pat 不諱言會揀租客:「自己也是創作人,知道在香港創意人其實係廉價勞工,雖然會體諒,但我看原來你一年都無作品,作為創作人那是說不過去的。這一區住的都是勞動階層,你hea到咁都應該唔係幾好意思啦!所以灣仔富德樓每兩年要換租客呢方面做得幾好。」

說起來訪問 Pat 很考功夫和身心狀況,因為她古道熱腸又一心多用,腳步和腦袋不停運轉,加上創意慾強,令她的說話非常跳躍,據聞民宿內外大小事,上至換燈泡,下至民宿接待也只是由她和丈夫 Kent 夾手夾腳一腳踢,自去年兒子 Kasper 出生後,Pat 的精力充沛和 Kent 的音樂感都遺傳到 Kasper 身上,這小子雖然未懂說話,但每日跟着媽媽打理民宿,在深水埗縱橫闖蕩串門子,以小太陽似的笑容俘擄了上下街坊的心,近日圖謀自(己企)立的 Kasper 也成為 Wontonmeen 一道最可愛的風景。

跨領域碰撞

正如 Pat 說深水埗教她很多,讓她找到生活,也找到幸福──因為茘枝角道 135 號,讓她不單認識到不同範疇的藝術家,還找到一個在背後無限支持她尋夢的丈夫 Kent。

跟Pat相比,外表老實的 Kent(梁戈華)一點不像音樂人,他那踏實謹慎的談吐,有點教會學校老師的味道。Pat不下一次在訪談中讚美 Kent 說丈夫完全明白她的想法,而且想辦法讓想法成真:「我們會談及Wontonmeen 的發展方向,Kent 聽了很上心,而且完全明白這裏的潛力。」

對 Kent 來說,Pat 不單是老婆和兒子的母親,更是自己創作上的心靈伴侶:「我家並不富有,小時住在李鄭屋邨,但喜愛音樂,讀書時讀的是化學和音樂。畢業後開始玩爵士樂,正職在演藝舞蹈學院做伴奏和教琴,但我一直想做的是音樂製作。後來跟着幫方大同做音樂的 Edward Chan,他教曉我很多幕後製作知識。由於一心向音樂製作發展,但跟家人住的屋實在太細,做音樂只能佔用客廳,而且亦會打搞家人作息,於是想搬出來。那時有個叔父找我父親替他在醫局街的唐樓裝修,更把房子平租給我,住了三四年後我與當時的女朋友分手,我很傷心。那時我有朋友在天台有個天台農場,他知我失戀就找我一齊玩,那時 Wontonmeen 民宿剛開張,認識了 Pat。當時有音樂人在這裏玩音樂,發覺全棟樓都係 friend,做 fashion,做 designer……好多創作人,咁得意嘅!我從來只認識音樂人,對於其他創作係一無所知。那晚之後,因為 Wontonmeen 好夜都開,夜晚我會踩住架 Bikeholic(單車),去聽音樂又玩埋一份,當時很熱鬧,有個攝影師阿南會玩尺八(源自中國的木管樂器,後傳至日本),那就是我們的開始。」

爵士樂在深水埗

「Pat 是個很特別的人,眼界很大,去過很多地方,是她打開了我的眼界。」每當談到妻子,Kent總是深情的。「她讓我發現世界(包括創作的世界)是互相關連的,她能夠將一種想法從一個媒介帶到另一種媒介,所以她有許多靈感;而她的缺點是沒條理,又很健忘,所以民宿試過 over-booked。因為我明白她,不想她不開心,但又不可以逼她,所以我明白自己要作為她的後盾和最後防線──我比較有條理,但創意美感是她強項,所以就算我本人持不同看法,都相信和支持她的選擇。」正因 Kent 較為冷靜善於分析,他將從 Pat 眼中看到夢想,化為具體的發展方向:「未來想將 Wontonmeen 做到好似 Visage II 咁,也是一種致敬:日間咖啡室,夜間演出爵士樂。我想過,如果每個月二次,應該可以負擔到演出費給樂手,同時因為深水埗在九龍半島中心地帶,過去爵士樂大都在香港(或尖沙咀),可以令更多九龍人認識爵士樂,幫到民宿之餘又可以自己夾 band。過去當 Pat 懷孕,之後 Kasper 出世頭一年我們都無時間休息,加上營運民宿,文藝欣賞活動都停下來。但我和 Pat 都覺得 Wontonmeen 係要起碼開到 12 點。搞爵士樂表演,是因為空間其實不大,同時可以特出深水埗的特色,有定位才能經營下去。」

tan170717duen0481
tan170717duen0011

除了經濟考量,選擇爵士樂另一個更大理由是因為 Kent 和 Pat 一樣,很珍惜深水埗的美:「很多人問,在基層地區玩爵士?唔怕俾人話離地?但其實爵士樂係草根音樂,所以要用音樂來代表深水埗,我覺得是用 Standard Jazz 玩古典樂曲。深水埗在外人眼中,可能是貧窮、舊區,一種很死板的印象;很多人更會驚深水埗,認為好多南亞、越南、新移民,又填海區又美沙酮中心,好似龍蛇混雜好亂,當然總有一兩個壞人,但其實這區很可愛,人勤力,街坊鄰舍守望相助,人情味濃厚,行過大家打招呼,見到有危險會提醒你。那就像用 Standard Jazz 玩古典樂曲,即興隨意但情感又異常豐富,引人入勝。」除了 Kent 本身喜愛爵士樂,更大原因是他想更多基層人認識到這種即興而着重抒發情感的音樂:「其實學音樂不用很多錢,買個二手鋼琴也是一種方法。」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