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樓梯出現前】城中之村,慢活磅巷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自動樓梯出現前】城中之村,慢活磅巷

lane_cover

這裏是香港,但實在不似香港。

磅巷的英文名字是Pound Lane,原指昔日英國殖民政府的牲畜欄,後來欄改為街道,有人指譯者誤會Pound是指與重量有關的磅,故譯為磅巷。但記者認為,也不排除是音譯,Pound順理成章變成磅。

現時所見的磅巷,是一條長樓梯,由太平山街,經普慶坊、大安臺直達醫院道,而醫院道旁邊就是堅道,即所謂半山,磅巷是昔日上環人上半山的捷徑。記者翻查老照片,發現1895年時磅巷還是一條小斜坡,到1925年已變成樓梯,而今日所見的樓梯,部分石砌梯級亦早變成石屎。

人走進去,恍如空間轉移,人少車少高樓也少,整個世界突然變得開闊,尤其是頭頂的天空,再不是高樓間的一條線;橫街窄巷的舊街格局隨時引發「捉迷藏」的衝動;最可喜是這裏沒有商場連鎖超巿快餐店,默默「駐守」是呈現自己個性的小店;加上一個充滿綠意的公園在小區中間,多添一份寧靜。

環境影響心情,腳步自動由高速轉慢速,事實上你也不得不採取慢踱姿態,因為小店門面的心思佈置令你由行到企駐足欣賞;小區晃蕩才驚歎舊物處處,老樹、石砌樓梯和半世紀的低矮圍牆,似重溫粵語長片的場景,本能地掏出手機拍這拍那;累了餓了走進Café參與一次慢吃運動,因為不會有人催你埋單;偶爾有人來拍婚紗照、拍電影,難得偷閒姑且做個路人甲看個究竟。

這個「慢板香港」,距離快板的中上環商業區,不過五至十分鐘的步程,它位於上環卜公花園周遭的地方,上至半山堅道、下至荷李活道、左至普仁街,右至水池巷,在地圖上小區呈現長方形,是個百年老區,俗稱東華區,因為它靠近東華醫院。

二億元行人電梯為誰而建?

小區多年來似繞過發展的洪流,避居一隅獨享清靜。可是靜局有變,2013年,政府以減省居民步行約300級樓梯為由,就磅巷扶手電梯項目諮詢公眾,氣力節省回來,卻將失去1870年留存至今的石梯級,以及屬二級歷史建築物的醫院道4號圍牆。方案推出後,民間批評與反對聲音不斷。發展的壓力「殺到埋身」,而磅巷會不會起自動樓梯還在討論中。若成事,不禁令人擔憂小區要變臉。

磅巷建自動扶手電梯的消息傳出後,地產經紀便以此為賣點,區內的租金、樓價翻了兩至三倍。而酒吧食肆遷進,被推成旅遊點,受不了嘈吵的居民通統搬走,家庭式經營小店(雜貨店、印刷舖、小士多等),亦有機會通統消失。

這裏,會否變成另一個不醉無歸的「蘇豪」?我們,又真的需要多一個「蘇豪」嗎?

樓梯穿梭 多層次小山城

磅巷一帶的悠閒慢活,跟附近一帶滿佈長長的樓梯,有着密切關係。地勢使然,小區樓梯特別多,長長短短加起來有十道。這一帶儼如一個小山城,位處緩緩斜坡上,中間有卜公花園,還有多個臺包括大安臺、儒林臺等。所謂臺,就是在山坡平整出一塊地,在上面興建樓房,臺前往往建有低矮的舊式圍牆。據街坊說,這些圍牆起碼有四、五十年歷史。

因為有平地、山坡和臺,小社區在地勢上因而分成幾個層次,而連接每個層次的,就是斜路和樓梯。要走遍小區,誠然需要多一點點腳骨力,但正是這些樓梯,無意間營造了慢活氣氛。行得慢,環境和氣氛也被緩和下來。如此道理其實很簡單,想想在金鐘港鐵站轉車就是最佳反例,人人湧往對面月台,由加快步伐繼而連行帶跑的,儼如衝鋒陷陣。當然行快行慢可由人決定,但人心偏偏會被環境影響,腳步快慢不是單純的“Will of Power”

樓梯不僅供人上落,其實也是漂亮風景一部分。部分樓梯年代久遠,例如普慶坊旁邊上醫學博物館的一道,雖然並沒有如樓梯街般被列為歷史古蹟,它卻保留了石塊砌成的階級,非常古雅。

+3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