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發展下第一條老人村的結局】為什麼石仔嶺老人村 值得研究?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石仔嶺 最後的不平凡

【新界東北發展下第一條老人村的結局】為什麼石仔嶺老人村 值得研究?

29.05.2019
m190302-winsome-053
m190302-winsome-053
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合」下,石仔嶺花園由英軍軍營演變為香港第一條「老人村」,寫下香港安老服務獨一無二的一頁。

石仔嶺的安老院聯盟,近八年來不斷與政府周旋於搬遷安排,2017年更委託樹仁大學研究石仔嶺搬遷對長者、家屬、員工及經營者的影響,增加學術討論的籌碼。同類題材的研究於香港十分鮮見,而主理此研究的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李樹甘博士,更是初次接觸老人議題與石仔嶺花園:「香港實在很少有這種特色的長者住處,若真要搬了,怎麼辦?」

香港有關大型的長者搬遷的研究十分鮮見,翻查文獻,同類型研究只有一份於1998年發表,由香港大學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與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社區工作辦事處合作,研究受石籬邨重建影響的獨居與兩老家庭的身、心及社交等影響。

搬遷對老人傷害大 嚴重或可引致自殺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情況,與二十年後的今天自是不能同日而語。李樹甘是經濟學者,由他來看長者搬遷的問題,切入點是資源分配──所有公共政策必然面對的兩難。「對我來說,經濟學是關於選擇。我們如何把資源用得最好?」石仔嶺一例,掀起土地資源的反思:「我想這是一個難為的情況。從老人的角度,石仔嶺是最好的地方。但這種土地使用是luxury(奢侈)。搬遷對長者會帶來重大的傷害,兩難是,究竟要幫這班少數的人?還是讓更多人受惠於那地方?」

李樹甘表示,外國有研究指搬遷對長者帶來傷害,嚴重可致自殺。這種「搬遷」,並不囿限於石仔嶺這類大型搬遷,「香港土地供應那麼少,隨着人口老化,將來一定愈來愈多長者會入住老人院。由家居搬入老人院已是第一次搬遷,它對老人家的影響亦大。」

m190404-winsome-008
李樹甘:「當搬遷真的無可避免,如何最大程度減少對長者的影響,這是政府的責任。」

如何在局限下做到最好

李樹甘之所以對老人搬家的議題產生好奇心,源於他的家庭經歷。就在接受石仔嶺邀請進行研究之前,他的母親因患病失去自理能力,姊弟們都感到難以自行照顧,商量後無奈決定把媽媽送進安老院舍,但入住老人院沒多久,母親便過世。「即使用再昂貴的照顧服務,我媽媽都是實實在在很不開心……雖然家人差不多輪流廿四小時陪伴她,但她有可能也會感到被家人遺棄。」

「對老人而言,搬遷已經是傷害。由家居搬到老人院是第一次傷害,由老人院搬到另一間老人院,是第二次傷害。」李樹甘說,現居於石仔嶺的長者已經歷第一次傷害,即將面臨的第二次傷害是嚴峻的:「石仔嶺的環境與一幢樓,顯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石仔嶺花園是橫向的空間;八層高的綜合大樓是垂直的空間,「由打橫的環境搬到打直的環境,陽光肯定沒有了,會有負面的感覺,不會比以前好。」

土地供應不足是否偽命題還是後話,當石仔嶺清拆已成定局,李樹甘想到經濟學的理論:「經濟學常說constrained maximization(局限下爭取最大利益)。現在的局限是不夠土地,(石仔嶺)這地方不可以再如此讓長者使用,這是事實。我們要在這局限下做到最好─『最好』不是跟規矩,而是讓老人家受到的傷害最少。」

石仔嶺老人村獨特之處

他們的調查對象涵蓋所有石仔嶺的「持份者」,包括院友、院友親屬、安老院舍員工和經營者。問卷調查顯示,在四百三十四名受訪石仔嶺院友中,有逾七成對搬遷表示擔憂和非常擔憂,「非常擔憂」項目依次首三位包括:院舍面積縮減而減少與親屬會面時間(19.8%)、膳食安排/環境衞生變差(15.2%)、居住地點不便/與院友各散東西(14.7%)。

至於院友親屬中,超過九成表示滿意與非常滿意現時的院舍照顧者,為各個項目中滿意比率最高。

報告形容石仔嶺老人村的出現,是因為「政府運用另類的方法去處理石仔嶺花園安老院舍」。當年為了吸引投資者,政府批出較廉價的租金並容易續約的做法,讓院舍經營者有較穩定的環境發展院舍;並且非由單一集團去營運,而是由多個小經營者運作,「不管這是否政府原意,石仔嶺花園呈現了一個政府控制下的良性競爭。」

m190404-winsome-018
調查中,許多家屬表示對搬遷感到擔心,因為長者的擔心亦會直接影響家屬的心情。

老人優先

李樹甘強調,石仔嶺的搬遷有其獨特性:「他們不是一般的老人,而是石仔嶺的老人。」石仔嶺的安老環境,相比現時香港許多長者的生活環境,外人看來也許是「豪宅級」,但究其原委是歷史使然,「當年石仔嶺未有公路,他們完全是開荒,一齊捱的。」石仔嶺這條「老人村」是由長者、家屬、員工與經營者用時間與心思慢慢建造出來,當討論其清拆、搬遷的安排,李樹甘認為起點不是普通的搬家,亦不宜套用一般的公平原則來理解。

「若我們的心不是為偏幫,而是為老人家才這樣做,就勇敢去做。」他認為設五年過渡期的「租務搬遷」方案,是值得考慮的折衷方案:「先讓他們無縫交接,最少五年機會,看看是否做得好。若做不好,可以轉(經營者)。社會的所有制度,都是為了令人們生活過得更好。令自己、令社會更開心,或者起碼令不開心減到最低,這是社會的最終目標。

「當一切都建基於為老人家的好處着想,你便會知道怎樣做。」

dji_0325
石仔嶺第20至25座將在明年上半年清拆,其餘的則一直保留至2023年新大樓落成為止。

公屋重建 顯示搬遷長者影響

石仔嶺搬遷屬於一次大型的老人搬家事件,程度可跟公屋重建相比。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房屋署陸續清拆樓齡達二十至三十年的舊型公共屋邨,帶來了長者面對因公屋重建而調遷的問題。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與港大社工及公共行政學系於九十年代,曾調查研究受石籬邨重建影響之八十九戶獨居與兩老家庭。

當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受訪長者近五成表示對重建感到相當大的擔憂,並以獨居、年紀較大、身體有長期病患、經濟環境較差或文化水平較低的老人較明顯。其中,搬遷前有五成受訪者表示疲倦情況較多、四成多表示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記憶力減退、四成多有睡眠問題、三成多表示精神緊張,反映搬屋對老人帶來精神壓力。搬遷後,長者亦較多出現各種病症,包括睡眠問題、疲倦等,有兩成多表示健康情況比以前差。

何其樂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石仔嶺 最後的不平凡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