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業】storyteller插畫創作抗衡「表態文化」 我們只說故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微創業】storyteller插畫創作抗衡「表態文化」 我們只說故事

story_cover

年輕人以微小的力量創業,不是想成為朱克伯格,也不僅僅追求被創投公司看中而一朝發達,更多是為了實現許多平凡甚至微不足道的小心願,證實這世界還有很多可能。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從來都是從一小撮人的一個小念頭出發。一個人,或幾個人,微創業,不只是為了賺錢,也賺理想。

“Breathing dreams like air.”
― F. Scott Fitzgerald

李凱儀是個正能量十足的陽光女子, 總是穿闊褲,身上的顏色必定是明亮的,例如芥末色。一年換了六、七次髮型, 還染過奇幻的藍綠色。

看她說話慢條斯理,以為她縹緲而慵懶, 但她其實是個急性子,腦袋轉速快,做什麼都要快人一步。

而創業,正是需要一股衝勁。

李凱儀畫一個在跳舞的老婆婆,不停旋轉,在老婆婆和少女之間轉換。輕舞飛揚,何時何地都可以。
李凱儀畫一個在跳舞的老婆婆,不停旋轉,在老婆婆和少女之間轉換。輕舞飛揚,何時何地都可以。

抗衡「表態文化」

三十歲出頭的她原本在知名網站主理設計,可謂「人工高福利好」,工作狀態頗為安逸。

可是,長期在網海謀生,她卻愈來愈迷茫:網絡充斥太多追求爆炸性、「呃like」的快餐, 而且都是資訊,都是評論,沒有那種中性而留有空間的文字。以為網海遼闊,但其實視野單調,造就人們的「懶」,讀者不假思索只是以「讚好」、「嬲嬲」宣洩情緒,或者急於站邊表態。

不耐煩,正是社交媒體的共性。在匆匆表態選立場的虛擬世界,人與人有真正的連結嗎?

不滿足於虛擬世界的開拓,還逆流而上嘗試出了紙本。
不滿足於虛擬世界的開拓,還逆流而上嘗試出了紙本。

從小喜歡畫畫的她公餘讀插畫班,發現同班的插畫師來自各行各業,有裝冷氣的師傅、飛機維修員、文員、生意人⋯⋯好多人從小喜歡畫畫,然而就算發表,也難以受到注目。而這些美麗的畫作都很值得被關注,只欠一個故事去將它們連結到觀眾的生活中。「我好希望更多人的插畫被看見。」

憑藉一股捨棄穩定收入的衝動,一份相信小公司的影響力能勝大公司的信念, 她去年走上了創業路,和拍檔一起創建了名為StoryTeller的平台,為插畫師的作品配上故事;又為讀者投稿的每個文字故事配插畫。

「我們都只選擇我們想聽的故事,只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故事。別人的故事都和我們無關,這是因為你還沒有知道──其實⋯⋯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李凱儀說,故事是中性,沒有對與錯,沒有批評,沒有站邊,就是一個人發生了什麼事。這跟網絡世界的「表態文化」有一點抗衡,而且閱讀故事是需要慢下來的,一個再爆炸性強、再浮誇又轟烈的故事,都需要前文後理。

「我們的故事不是只在消費負能量,而是真的令讀者看完找到一點出口,找到一點面對問題的方向,每個故事,讀者或多或少會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反思自己真實的生活。」

插畫即故事

文字是故事,插畫也是故事。李凱儀感慨,一直以來,香港人對插畫不重視,要不視之為商業創作為品牌服務,又或是覺得是配圖、配角。「但我們不這樣看──所謂storyteller,插畫師也是storyteller,一張圖盛載一個故事。」

「旅人故事系列」配以插畫師PatPatKate的畫非常受歡迎,充滿童真的畫訴說大人的愛情故事。(插圖由受訪者提供)
「旅人故事系列」配以插畫師PatPatKate的畫非常受歡迎,充滿童真的畫訴說大人的愛情故事。(插圖由受訪者提供)

李凱儀看中了一些香港插畫師的潛質,開始固定與他們合作。原來很多有實力的插畫師都無法當一個職業插畫師──全職 ,因為「維不到生」。李凱儀明白藝術,也有商業頭腦,便開始當上他們的經紀。

「外國其實有很多插畫師經紀公司,就像藝人經紀,幫他們策劃,引領他們的風格,為他們接案子,讓插畫師專心創作。

「為什麼香港不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視插畫為藝術?欠了什麼?」

起初要讓插畫師理解這件事也有點困難。「畢竟初起步,沒成績給人看,為什麼別人會相信我可以幫助他們?」是經過無數個徹夜的對話,讓他們知道有人真的懂得藝術,也有推銷的能力,才建立了信任⋯⋯

有所欠,有缺口,就是創業的入口。

以虛擬空間創業,反而令李凱儀與很多「真人」相遇。 原本可以一切在電腦完成,但她特意租了一個辦公室,與插畫師討論創意,久而久之與許多插畫師變成好朋友。

做社交網絡,十分重視市場反應,多不多like似是那內容價值「指標」。既然當初建立平台是為了一改網絡的浮躁,在商機的引誘下,李凱儀認為,深度文章和一些沒有爆like 的作品未必大賣, 但卻是生意的核心,就是這些無法量化的付出、沒有被市場牽着走的內容,才成就更好的storyteller。

「項鏈成為她的傳奇,但讓人記住的,又豈是那條頸鏈?」插畫師Andrew Yeung擅長以天馬行空的想像,把時裝元素結合成一幅插畫。此畫講述了一個關於柯德莉夏萍拍攝《珠光寶氣》的故事。(插圖由受訪者提供)
「項鏈成為她的傳奇,但讓人記住的,又豈是那條頸鏈?」插畫師Andrew Yeung擅長以天馬行空的想像,把時裝元素結合成一幅插畫。此畫講述了一個關於柯德莉夏萍拍攝《珠光寶氣》的故事。(插圖由受訪者提供)

急促生活中的慢靈魂

一年間,StoryTeller平台推出了三百多個故事,題材包括都市愛情、旅行體驗、電影觀後感、微小說、小人物故事、「睡前故事」⋯⋯七萬人追蹤,商業品牌出現了、藝術團體出現了、還有慈善機構邀請幫手⋯⋯平台漸漸發展成了創意公司,為客人創作不少插畫,目前收支平衡。近期甚至推出了紙本內容, 結合AR體驗。

讀者喜歡看什麼?李凱儀觀察到,受歡迎的故事往往是取材自真實生活。情節是虛構,情感卻是真實的。

有次收到了插畫師的畫,她有所感觸,而寫下一個關於過年的故事。她說:「步出屋外,遍地紅色的炮仗紙屑,有點煙霧瀰漫,空氣裏有着花火的氣味。 」 她記得那時童年新年的味道。那時的香港正值九十年代黃金時期。她每年都會跟父母到鄉下探嫲嫲。如今回鄉了,卻再也聽不到炮仗聲。

當晚,望着爸爸看煙花,「再次看着爸爸如小孩般童真的笑容,看着這迅速發展的大陸城市,突然感覺回到了九十年代。只是,這次的煙火不是為了我們,而是為了我們的父母。」

有一個投稿者的故事關於創業,自述當初不顧朋友的反對去創業,幾年不敢聯絡朋友。「感覺浪費掉兩年青春。」

李凱儀私下鼓勵作者:「我倒是覺得不是做壞事的話,任何經歷都不會是歪路,都是一個過程去令你成長得到一些什麼,哪怕不是金錢。至少你也重新想認識你的朋友吧?」

她問過作者並改寫了結局:終於,他跟老朋友又見面了。他想起一句話:”A happy soul is the best shield for a cruel world.”

她總是傾向寫一些心靈雞湯,「其實我也知道世界原本就是多樣的,有明有暗才立體。」

20045344_926404000832059_559059158874074965_o-4

李凱儀一直習慣急促的生活,「本身我也是個急性子」,而「慢靈魂」這個筆名也正是她有意提醒自己「慢下來」、「急不來」。

「生命中很多美好而有價值的事物, 其實不需要錢、不需要刻意做什麼,而是需要時間。」她的語速慢下來了:「例如仰望天空、觀看日落、閱讀深度長文,這些都需要有一個慢靈魂停下來片刻 。」

也正是因為創業,經常構思生活中的故事、觀察身邊的人時,就喚醒了內心的慢靈魂。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