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焦點
社會
藝文
設計
飲食
專欄
健康
教育
時尚
創活
影片
專欄
香港癌症基金會
Share
所有專欄
我的收藏
所有收藏
香港癌症基金會
香港癌症基金會
1
2
3
...
11
專欄
2023.03.11
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欄:乳癌知識篇 – 造影VS超聲波檢查
一般乳房檢查方法,通常會視乎妳的年齡、需要及是否懷孕以作決定。一般亞洲如香港女性,乳房密度比西方女性較高,建議進行乳房造影檢查及超聲波檢查。
香港癌症基金會
專欄
乳癌
專欄
2023.02.18
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欄:乳癌知識篇 – 何時進行乳房檢查?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及香港癌症基金會執行委員會成員 – 曾詠恆醫生鼓勵女士們要適時檢查,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香港癌症基金會
專欄
乳癌
專欄
2023.01.28
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欄:乳癌知識篇 – 最新數據及症狀
乳癌為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在2019年有4,761位女性新症個案,相比5年前,數字約有22%的增長。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及香港癌症基金會執行委員會成員 – 曾詠恆醫生在短片中會為大家介紹乳癌的最新資訊,讓大家對乳癌有更深入的了解。
香港癌症基金會
專欄
男人 乳癌
專欄
2023.01.07
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欄:關注大腸癌 – 茹素便不會患上大腸癌?
大腸癌約有85%是由環境因素誘發,大部分是由食物中的致癌物質接觸腸壁細胞產生基因變異而成。因此養成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極其重要,高纖飲食、多運動、不吸煙、保持適當體重、少飲酒、少吃紅肉和加工食品等,亦可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香港癌症基金會
專欄
大腸癌
專欄
2022.12.17
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欄:關注大腸癌 – 疫情下的難題
疫情高峰期,本港曾出現難以購買新鮮蔬果的情況,但若吃多了罐頭或加工即食食品,會否增加患大腸癌風險?而在家工作環境下,不少市民體重增多,對大腸癌又有否直接影響?
香港癌症基金會
專欄
大腸癌
專欄
2022.11.26
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欄:關注大腸癌 – 大腸癌形成過程
大腸癌只要能發現得早,將病變前瘜肉加以切除,便可有效防止癌症形成。 香港癌症基金會醫療顧問、聖保祿醫院副醫務總監及香港大學病理學系名譽臨床教授袁兆燦醫生表示, 大腸癌的形成通常最初是由腸壁細胞增生變成瘜肉,而這些瘜肉慢慢變大,有機會發展成侵略性的癌症。這個過程需時約五至十年,如 ...
香港癌症基金會
專欄
大腸癌
專欄
2022.11.05
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欄:關注大腸癌 – 何時需進行大腸檢查?
香港癌症基金會醫療顧問、聖保祿醫院副醫務總監及香港大學病理學系名譽臨床教授袁兆燦醫生表示,一般發達國家建議年過50的人士便要開始接受大腸檢查,而檢查主要分為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
香港癌症基金會
專欄
大腸鏡
專欄
2022.10.15
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欄:關注大腸癌 – 腸盡解構
大腸癌為本港常見癌症第二位,過去十年確診數字持續高企,升幅更接近三成。香港癌症基金會醫療顧問、聖保祿醫院副醫務總監及香港大學病理學系名譽臨床教授袁兆燦醫生會為大家介紹大腸癌的最新資訊。
香港癌症基金會
專欄
癌症
專欄
2022.09.24
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欄:癌症治療副作用護理系列 – 周邊神經病變護理
大約三至四成曾經接受化療的患者會有周邊神經病變的副作用,手指或腳趾會感到麻痺,有如針扎的感覺。
香港癌症基金會
專欄
癌症副作用
專欄
2022.09.03
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欄:癌症治療副作用護理系列 – 便秘和腹瀉護理
癌症治療期間,便秘及腹瀉也是常見問題。註冊護士湯淑嫺女士和胡凱烑女士在片段中會分別講解兩者的成因,同時分享個人護理小貼士,希望幫助患者解決相關問題。
香港癌症基金會
專欄
癌症治療
專欄
2022.08.13
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欄:癌症治療副作用護理系列 – 口乾和口腔護理
癌症治療如化療或放射治療等,有機會令患者唾液分泌改變,出現口乾的副作用及對口腔造成一連串的影響。
香港癌症基金會
專欄
癌症
專欄
2022.07.23
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欄:癌症治療副作用護理系列 – 疲勞護理
癌症患者很多時在休息過後或睡眠充足時,仍會持續感到疲勞。有調查顯示近八成的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或電療過程中,會經歷疲勞這種症狀。
香港癌症基金會
專欄
癌症治療
1
2
3
...
11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